正文共6588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20分钟
高考结束一个月后
各地志愿填报的窗口
也在这几天陆续关闭
无数考生在志愿表上做出了
可能影响一生的选择
有人说,志愿填报是成年后的
第一个重大选择
也有人说,这不过是漫长人生中
一次寻常的岔路口
大院为此向读者发起征集
邀请大家分享高考志愿填报的故事
有意料之外的调剂,有阴差阳错的转折
也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
@躺着的星(20岁,学生)
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填的大多是电气自动化类的专业,还有就是飞行器设计制造相关的。至于要说为什么,选择飞行器完全就是觉得很帅,而自动化是自童年时期就埋藏在心里的憧憬。
我小时候在工厂里长大,迫于家长的“淫威”也上手做过一些活,当时我就想,这种重复机械的工作谁愿意干啊!满腔怒气对母亲大人说:“你给我等着,我一定发明机器淘汰你们!到时候你们全完了!”
我的本意是“威胁”母亲大人,让她别再叫我干活了,结果母亲大人却出乎意料的回答我说:“那你快点发明机器淘汰我,我早都不想干了。”她早都不想干了?那为什么还要干?为什么还让我也干?年幼的我只觉得疑惑,后来我才明白,她有不得不做的理由啊,于是我就希望能有无比高效的自动化机器让工人们从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让我的母亲解放出来。
填志愿时也没敢跟爸妈说我是这么想的,只是在周围无数的“学工科就是打工、不如医生律师”的声音中,一意孤行选择我要学的专业。
最后我录取的专业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与期望略有出入,不过幸运的是,这并不会使我远离理想,我很喜欢现在的专业。光电技术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们实现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基石之一,在控制、检测、通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填跟当时一模一样的志愿~我喜欢我现在学的专业,喜欢我现在的同学们~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如果你真的有所抱负,有所期盼的话,那么请竭尽全力为少年意气时的理想战斗一次吧!
@吲哚酶(19岁,学生)
我填了一堆和医学相关的专业,其中填写最多的是药学,还填了一堆自己应该也感兴趣的专业,比如农学和食品。选择这些主要是出于兴趣,以后想去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而且工作相对来说也好解决一点。
最后是被预防医学录取了,当时最想读的是药学,有点失落,但还好也是被医学类专业录取了。现在还在读书,不过也没想过转专业,因为后面预防有个二级学科我还比较感兴趣,读研想往这个方向走。
如果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我的选择不变啦!我对我现在的专业很满意(??????)??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以前都是我看前辈们写寄语,现在终于到我啦!
高考的那个数字真的不是你的全部,在未来你还会有很多路可以闯。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自己喜欢的同时能保证以后能让自己吃饭的专业。当时我想学预防的时候也是网上很多人喊快跑,说什么没临床好,背书多,但事实上……所有专业都有喊跑的。关键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假如去读了这个专业,你愿不愿意付出,大学的付出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人际,管理等等。
上大学后,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想取个好成绩,还是学一门技能,还是去走走看看,还是谈一场恋爱……选什么都没有错,关键是你自己不后悔,不是人云亦云地选出来的,即使选错了,也不要害怕,下一次吸取教训就好啦!总之,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谢谢学弟(学妹)看到这里(?>ω<*?)!祝你有个灿烂的未来!
@JSY(25岁,学生)
高考志愿全都填的语言类专业。因为高中理科成绩一般,但英语成绩很好,不想再被数学折磨,便全填了语言类专业。
最后被调剂到材料化学专业。当时非常非常难过,被调剂到了一个根本没听说过的专业,感觉人生就要完蛋了。
目前正在中国科学院的某个研究所读博,还是学的化学专业。本科没有学过其他专业的课程,数学成绩一般,也卷不过计算机专业的大佬,读研便继续选择了材料类专业。我考了两次才考上心仪的院校,第一次调剂到了某个院校,但我最后退学了选择二战。
如果时光倒流,或许我还是会选择语言类专业。在当时的认知下,还是会想着逃避数学,发挥自己在语言方面的优势。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我在2018年参加高考,当初从未考虑过语言类以外的专业,从未想过会去到上海,从未想过会读博,但这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作为过来人很想告诉你们:高考真的只是人生中一件小事,人生的容错率真的很大。你不会因为一场考试而就此折戟,也不会因为一场考试永远领先。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逗号,找准自己的方向,坚持和热爱才是破解人生难题的万能答案。填报志愿多听听过来人的意见,因为他们是真的踩过坑。生化环材类专业,不去名校读博建议慎选。
@某材料生(26岁,博士)
当时按序依次报了电气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自动化。其实出于对生产力发展的朴素认知,当时的我以为自动化是未来的大方向,所以四个专业中三个都是自动化相关的。
最后很遗憾地被冶金专业录取了,录取完了我才知道冶金,当时还是很难受的,和自己预期差很多。我还是非常有志于从事自动化相关的专业的,尤其是后来知道电气是差了一分没录取上,心里五味杂陈。
我现在在金属所读博,基本上是没摆脱材料这个“坑”的。其实考研的时候又是一个岔路口,当时有想过跨专业考研,毕竟本科学习了很多计算机相关的内容,比如各种编程语言。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人生容错率,还是没有做出跨考这么大胆的决定,(当时想着要考就考计算机或者自动化,大概率要二战三战),最后还是求了个稳妥的本专业。
如果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我会填计算机或者自动化吧,本科期间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无论是自己没那个胆量,还是说确实客观条件所致,过去的都过去了。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对自己数学能力比较自信就无脑自动化吧,人才缺口大,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当然,要是对物质科学抱有极大兴趣,也欢迎学习材料,国内材料领域也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句话总结一下选择标准:对普通人来说能力第一,兴趣第二;对有实力的来说,兴趣第一。
@RTX(24岁,硕士在读)
刚开始填的是生物,因为一些课本上的话(21世纪是生物的……)对基因技术很感兴趣,但是被妈妈强烈反对,说这个毕业找不到工作,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我去学化学。我就喜欢生化环材这些专业,想做个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哈哈。
最后去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当时就是疑惑,这啥专业啊,搜了一下发现是以“数学物理计算机”为主的,想想觉得也行,反正自己绝不可能去学文科相关的,理科工科在我眼里没区别。虽然不能学生物化学这类自己喜欢的专业,凑合凑合也行。
关于我的经历,实在惨不忍言,现在想想依然心脏紧缩。
大二的时候分方向,选了探测系,因为实在是对这个方向提不起兴趣,再加上讲课也听不懂,有些抑郁了。虽然每天依然早起,但是宁愿找个自习室去画画也不想再去上课,专业课翘不掉的话就坐在教室发呆,最后那个学期挂了一大半的课……喜提学业警示。
暑假回家,想转专业又没有勇气和精力再学新东西。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子,然后花了一个暑假调整自己,包括但不限于一口气拔了三颗牙,烫了头发染了头发,还有时不时和妈妈聊天。和妈妈探讨这些的时候,妈妈表示她非常后悔让我学这个,早知道看到我这么痛苦的样子,不如让我去学喜欢的。当然,我也是个没有勇气的人。
下个学期重整旗鼓,拼命学习,看不懂的就硬背下来,至于感受……不亚于每天逼自己吞碎玻璃,最后成绩混了前十还是前八?不记得了。
最后就顺利毕业,考研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考上了,继续在这个方向读研究生。
如果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我还是选现在学的专业,哈哈。虽然过去异常痛苦,虽然现在也很痛苦,但我遇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所以一切的痛苦都不重要了。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事实上所有的工科学到最后都是数学、物理、计算机,无非是方向不同,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有区别,如果觉得这个东西和自己想的有出入,不必特别放在心上,工具永远就那么点。但是可以的话,还是尽量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吧,硬穿不合脚的鞋子就算穿上了也会磨得鲜血淋漓的,我只是削足适履走习惯了罢了。
@那个谁(22岁,学生)
我报志愿的时候一心想去探索大自然,报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但是很可惜,2021年的考生竞争比较激烈,我如愿进了南农,但是被调剂到了水产养殖专业,后来转到动物科学,也算是没有改变和生物在一起的初心。
调剂到了水产养殖,当时心情有点微妙,高兴在于我还真的上了南农,无措在于水产养殖听起来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专业。其实有关生物的专业我都蛮喜欢的,只不过更喜欢植物。但是转专业再去学植物保护需要重修基础课,后来就选择了更好转的动物科学。
非常荣幸,今年考研上岸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就读畜牧学专业。其中有过坎坷,努力四年是想要保研的,结果成绩够了,也拿了国家奖学金,但是英语不够要求。在考研前三个月钻进图书馆深造,幸好结果是好的。
如果时光倒流,我可能还是会选植物相关的专业,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专业有热门,心中有热爱,如何选择,随心而动。
@橘猫(23岁,研究生在读)
我填了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机械工程这类专业,当时主要还是听家长的话。这些专业是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对数学等要求高,课程压力较重,但是也好找工作。毕竟爱好是一方面,保住工作,能在社会上生存下来才是首要的。
最后去了电气工程专业,说实话这个专业我还挺喜欢的,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其中的大量知识都是我感兴趣的,例如自动控制、电路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另一方面,电能作为人类目前使用的最高效能源,几乎不会被代替,所以这个专业的就业基本上是有保障的。
目前在攻读研究生,主要是做直流微电网功率分配这一课题,但是读研之后学了大量的控制方法和控制原理。
如果不考虑工作等问题,我很想学海洋生物学或者天文学,毕业之后去水族馆养鱼或者去天文台看星星。选择海洋生物学是由于我本就喜欢大海,加之我高中生物也不错,因此会有这一想法;对于天文学,则是出于对宇宙的好奇,毕竟从小到大就喜欢各种科幻作品,也喜欢未知,能够亲眼看到另一个星球的样子,对我而言再好不过了。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填报志愿先把自己的爱好放一边,虽然说出来不太合适,但是现在能找到工作的专业才是首选,在社会立足是第一要素。第二,如果能进入一般一点的学校的好专业,同时也能进入一个好学校的普通专业,那我建议选择一般学校的好专业,填报志愿不是比拼学校,而是比拼专业,对于大学而言,专业永远是放在第一的;第三,有些专业虽好,但是学起来也很头疼,比如我学的电气工程,如果自己不想办法克服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乔布斯曾说:你必须要找到自己工作中所热爱的。我想这对于大学的学业也同样重要,若能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点,那么坚持下来也会变得容易。一个有用的方法就是实践,无论是自己做个电路板,还是做一个仿真,把知识转化成实践的过程会让你慢慢喜欢上这种感觉,从而不断前进。
@卡卡(37岁,HR)
我填的志愿是临床医学,后来被自动化专业录取了。这不是我想读的专业,但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当年自动化还是很热门的专业,但我是“掉”进去的。在学专业之前我以为就是办公自动化之类的,后来实习的时候才知道要去电机厂,和轰隆隆的机器相处。我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未来,实习的时候意外进入到了猎头行业,然后转做HR至今。
如果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我应该会去读师范类学校,一年三个月假期不香嘛,哈哈哈。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高考的分数也好,专业也好,不用太过执着。本科四年学的专业,不应该成为禁锢自己二三十年的理由。一辈子很长,去努力探索,别让这一生在为别人的羡慕而奔波。
现在自己有孩子了,还很小,我带他有参加公众科学日,去中国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参加了很多活动,也带他去了职业学校的职业开放日体验,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可以去发现他喜欢做的事情。学习好能读好书固然好,但在这之前我作为母亲更希望他是个快乐的孩子,可以为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努力,并不是为了分数去将就自己。
@wm(44岁,程序员)
我填的3个专业是: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亲戚指导的;2.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因为自己喜欢生物,高中生物成绩好;3. 环境工程,当时希望为环境保护做贡献。其实第一志愿本来是想读医科的,但是家里的医生亲戚也是专家主任说,数理化学得好,读医科浪费了,第一志愿就填了计算机。
最后去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己也不知道想不想读,当时只觉得考上大学挺开心,可以离开家自己去闯荡了。大一时,想学医的心不死,暑假从学校图书馆借了解剖学的书自己看,发现自己胆小太小,估计学不来医。后来慢慢也喜欢上了计算机的专业课程,又不想放弃生物,研究生阶段想转生物信息学,最后也没有实现。现在我在通信行业从事软件工作,跟学的专业非常相关。
如果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我会选择生物信息学,因为有我喜欢的生物,还有计算机。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如果能去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最好,但是如果去了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专业也可以尝试一下,也许你会发现另外一片天地。
@正文(35岁,实验室技术员)
当时我填了四个学校,1、2、4全部都是化学和材料方向,只有3是医学院。因为我高中就意识到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但非常喜欢做实验,也有实验天赋。同时我数学又较差,所以选择了化学方向,对未来的规划是能去化妆品公司工作,让大家都美美的。
最后去了医学院的药学专业。觉得挺好的,既来之则安之,多少和化学还是有点关系的,将来想去化妆品公司也还有机会(笑)。
现在的工作跟专业基本没关系了,但也不是随意转的行。大四主攻的是天然药物化学的分离提取,但第一份工作做的药理(筛选天然药物化学产物),然后又跳槽去做分子细胞基础研究。当然也面试过化妆品公司(毕竟属于梦想),但本科毕业只能去做质检,而我更喜欢每天都有点新挑战的工作,所以最后还是选择成为一名研究室的技术员。
如果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我还是会做出原来的选择,不要随意改动历史。我觉得现在的一切都刚刚好,遇到了良师益友,还有现在的老公。重新选择人生可能会更好,但也会失去现有的生活。不管怎么选择,人生本就是有得有失。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志愿一定要自己填,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哪怕错了,是自己的选择跪着也要走下去。如果是别人帮忙填的,万一未来不满意,以后就会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样不好。人生很漫长,就从这一次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杨(39岁,教师)
填志愿的时候,父母希望我成为老师,但我自己其实很想上中山大学的地质学,后来被当时华师的地理系提前批录取了。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高中地理教师。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学生正在参加物理考试。而且作为班主任的我,我今年特别关注志愿填报的信息,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专业录取的动态和方式,能选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当时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由于缺少信息,所以我主要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自己的想法就忽略了。如果时光倒流,如果周围的环境没有发生变化的话,我估计还是会听从父母的建议。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全面了解各个院校和专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ryan(43岁,研发管理)
我的第一志愿是生命科学,因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二、三、四志愿是数理经济、数理金融、国际贸易,因为表姐在武大,介绍了这几个专业;第五志愿是电信,因为是武大的招生老师推荐的。
最后录取专业是电信。实际出分比估计分低了20多分,前几个没录取。当时很不甘心,入学后大二选修了生科的第二学位,立志将来换方向。
现在做研发,正是本专业的路线。生物学到大四,发现我也不是很擅长做这个,另外也发现了生物不好就业。
如果重新填志愿,按家庭条件,我应该还是会选择工科。如果家庭条件更好,可能会选择文科,宏观经济,哲学等。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家庭情况。进入大学后,也要多尝试一些,尽量调整吧。兴趣是兴趣,职业是职业。如果兴趣真成为了职业,对一些人来说,兴趣也就不复存在了。时代变化太快了,拿着过去的经验指点未来,是刻舟求剑。我们都只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但要勇敢往前走,这是年轻一代最可贵的财富。
@Jeffrey(32岁,生物医药研发)
我填的几个专业是:1. 生物科学,它是我所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王牌专业;2. 机械制造,当时觉得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最好;3. 商务英语,自己高中时英语成绩最好,最喜欢英语;4. 经济学专业,好奇这个专业,随便填一填补个漏。
最后被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当时高考分数挺高,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到它的王牌专业,觉得不亏,可以说是自己想读的专业。
现在正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研发工作,和录取专业相关性很高。但是大学毕业那会出现过短暂的迷茫期,觉得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生命科学却让人找不到对口工作。毕业即失业,只能从事销售工作,当时的困境让自己非常沮丧。好在第二年考研去到了科研院所读博,才走出了当时的低谷。
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选择生命科学这个专业。当时自身的优势叠加产业未来的发展,选择这个专业是最优解。
想对今年的考生说:建议在产业发展大方向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者自己最擅长的学科相关联的专业。既不会面临就业前景惨淡,也不会学不进去知识。
当然,如果实在觉得难选,就选自己自己最感兴趣的。人一辈子其实最重要的是开心的生活,能够在自己认知里每天开心快乐的度过一生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
当志愿表显示提交成功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但没人能够预判,它会转向何方
有人如愿以偿进进入心仪专业
却发现现实与想象大相径庭
有人被调剂到陌生领域
却在探索中意外找到热爱
还有人阴差阳错学了冷门专业
毕业后却赶上行业风口
高考志愿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
却无法框定生命的全部可能
真正定义人生的,从来不是某个选择本身
而是你如何在选择的路上
活出自己的答案
注:在本次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征集活动中,大院总共收到70多位读者的故事。感谢这些小伙伴的分享!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收录了部分内容。想看更多真实故事,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