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杂志第6期刊登
<向左滑动查看原文>
2010年5月,个性张扬、我行我素的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在《科学》上发文称,他已利用基因技术创造出世界上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辛西娅(Synthia)。消息一出,震惊世界。尽管对“人类成为造物主”“像组装电路一样组装生命”的争议与恐慌如潮水汹涌,合成生物学这一前沿颠覆性技术却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夺的战略制高点。
中国也不例外。以合成生物学为基底的新一代生物制造产业受到高度重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生物制造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
在这个有望重塑医药、食品、能源等行业的新领域,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全力出击。中国食品院隶属于保利集团旗下的保利中轻,是国务院国资委评选的“科改企业”。该公司在生物发酵研究领域长达90余年的积累,为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奠定基础。中国食品院获批国务院国资委合成生物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并承担“焕新行动”百大工程项目“合成生物学功能基因元件库建设”。保利集团以中国食品院为主力,联合其他6家央企成立“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合成生物领域创新联合体”。
△2024年5月20日,中国食品院牵头完成的“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传统发酵菌种的研究”项目,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鉴定委员会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这家老牌科研院所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转变。
中国食品院承担着为保利集团开辟“第二曲线”的重要使命。2024年,保利集团迎来四十华诞。该公司已从最初的单一业务,拓展形成了“优化贸易、升级地产、做强文化、创新科技、做特工程、金融支撑”的“5+1”业务体系。但随着近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这家传统业务布局规模庞大的多元化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新课题。
△2024年12月2日,中国食品院全资子公司——中国传统食品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国食合创合成生物育新基地”成功入选北京市未来产业育新基地首批创建名单
“必须在传统中挖掘新曲线,坚持因企制宜、稳中求进,不断释放攀升向新的发展力。”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介绍,该公司瞄准前沿,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绿色纤维密封材料、超级电容器隔膜、国产环氧沥青等具备国产替代能力的产品。同时,该公司深度挖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深中通道为代表,推动建筑行业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更重要的是,该公司长远谋划,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打造合成生物原创技术策源地,完善日化健康、生物医药、植物保护等引领性、示范性产业,构建“生命健康全产业发展格局”。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相辅相成。酿酒、腌菜等传统发酵应用均属于生物制造的范畴,而合成生物学为新一代生物制造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生物制造则给予合成生物学落地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将生物制造称作“有潜力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他表示,未来约70%的产品可以用生物法生产,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波士顿咨询公司、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B Capital联合发布的《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提出,合成生物学具备三大至关重要的战略和商业意义:第一,替代传统化石原料和高污染的化工生产工艺,实现节能减排、满足环保要求;第二,以属地常见生物质废料甚至二氧化碳为碳源开发全新合成路线,打破原料及产品的进口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第三,通过开发全新产品或成本更低的生产路线,快速、全面颠覆全球产品供给格局,实现商业获利。
我国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石油70%以上靠进口,大豆85%以上靠进口,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都需要从生物制造领域寻求突破口。
中国食品院聚焦国家所需、保利所能,加快布局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领域。
中国食品院作为我国食品行业历史悠久、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成为央企在该领域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种子选手”。目前,中国食品院拥有国家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在微生物发酵、酶工程、食品加工等方面经验丰富,为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食品院具有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当前,中国在合成生物领域存在着成果转化脱节、研发主体错位等突出问题,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由大型跨国企业牵头协同初创科技企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作为央企科研院所,中国食品院理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目前,该公司已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和技术转移经验,为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保利集团具有“科技+金融”的双引擎优势。近年来,央企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国投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等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生物制造领域的投资并购成效显著。保利集团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之一,为“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创造了条件。
“中国食品院以‘自主创新技术攻关、优势项目选育孵化、矩阵式中试平台搭建、科技+金融双轮驱动’为实施路径,打造合成生物产业体系,集聚力量打通生物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加速生物制造产业落地。”中国食品院董事长肖丹说。
在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领域,区别于其他以投资为主的央企,中国食品院将自主创新技术攻关作为其鲜明特色。
首先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中国食品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介绍,2024年,保利中轻成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同时,该公司还设立了合成生物工作专班,多次组织召开专班会议和专项调研,加强统筹指导,细化实施路径,量化工作目标,优化人才团队,完善资源配置,深化“四链”协同,强化督导落实,推动相关专项任务落实落地。
针对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存在的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国食品院采取了多元化投入策略。中国食品院总经理助理、科技发展部主任杨勇介绍,该公司2020—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4%。自有资金方面,保利集团、保利中轻、中国食品院均设立了科技创新类基金。同时,中国食品院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并申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此外,该公司还与众多食品发酵、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横向课题获得研发经费。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重视市场化运作与成果转化,通过技术转让、专利授权、技术服务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获得收益反哺研发。
针对高端人才匮乏的行业共性问题,中国食品院多管齐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部主任都苏艳表示,该公司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合作。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同频共振,该公司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工作、设立工程硕博士专项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具备产业级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改企业,中国食品院还探索采用股权激励、项目收益分红等方式,设立了青年科学家奖、优秀创新成果奖等。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申报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专项《白酒智能酿造数字化平台》,相关改革有望为日后合成生物领域的改革积累经验。
△2024年3月27日,中国食品院举行202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
当前,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和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科研模式创新。杨勇提到,目前在生物制造端,传统菌种设计存在瓶颈、功能因子基因编辑效率低、代谢机制不清、活性保存技术滞后、前沿装备匮乏。中国食品院在“AI+菌种”等领域已积极布局,“十五五”期间规划建立菌种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预计2030年形成AI+细胞工厂研发平台,实现从基因编辑策略到工业发酵参数的一体化智能设计,显著缩短菌种开发周期。
中国食品院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该公司在底盘细胞构建、生物计算、创新原料、生物酶制剂等子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完成1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鉴定,已授权2项国际PCT专利和7项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发布国际标准2项,其中之一为合成生物学领域首个国际标准。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国食品院作为央企科研院所主要致力于技术研发环节,还必须向外整合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
2024年6月,保利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国药集团、中粮集团、华润集团、新兴际华、通用技术集团联合成立“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合成生物领域创新联合体”,该创新联合体涵盖食品、医药、能源等多个领域。
“目前,各共建单位还是以研发资源与信息共享为主。大家结合各自领域能力,形成优势互补,共建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建立菌种资源库、基因元件库和智能发酵平台,实现数据和技术共享。”中国食品院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新光说。
他介绍,中国食品院聚焦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产业生态培育目标,参与央企合成生物领域创新联合体,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高效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
中国食品院逐浪生物制造领域的政企合作新潮流。该公司与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共建创新中心和孵化器,与国家食品安全风评中心共建共性技术平台,与安徽省合肥市政府推进建设国家菌种生物资源库长三角分中心。
△2024年6月22日,保利中轻与北京平谷区政府合作的“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孵化器”正式揭牌
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进一步放大中国食品院的科研优势。该公司与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对接项目选育、人才培养、共建实验室等,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和项目储备。
中国食品院还加大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力度。该公司与国药大健康、华润双鹤、招商局天津药研院、中粮蒙牛等创新联合体成员开展合作,与元育生物、琼莜生物、步琦、天木生物、戴纳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速优质项目孵化培育。
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助推中国食品院突破能力天花板。该公司与保利投资等对接形成创投基金实施方案,与北京农商银行、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其中,中国食品院“科技+金融”的新战略尤其值得关注。该公司在自身开展技术攻坚的同时,希望通过投资并购来加速生物制造领域发展的尝试,与当前央企在该领域通过资本运作推动产业发展的趋势一致。
“未来,中国食品院将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快食品合成生物学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因企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肖丹说。
来源:《国资报告》
编辑:集团公司党群工作办公室
- END -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中国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