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要有一扇看得见大海的窗|马蒂斯




Henri Matisse
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和形式的高度简化著称。今天不聊他的生平事迹,来聊聊他作品中的窗与海。


《敞开的窗户,科利乌尔 》1905年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尤其是晚年创作中,“一扇看得见大海的窗”成为反复出现的意象。无论是开着的窗户、尼斯的海景,还是晚年剪纸作品中的蓝色剪影,大海与窗户的组合几乎贯穿了他的艺术生涯。


尼斯湾 1918


地理与心灵的栖居地

马蒂斯对大海的迷恋,与他生活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1917年,他首次移居法国南部的尼斯,此后多次往返于此地直至晚年。地中海的阳光、蔚蓝的海水与开阔的视野,成为他逃离巴黎阴郁天气与城市喧嚣的避风港。尼斯的窗户成了他观察世界的“画框”,将自然的光影与色彩转化为画布上的平面构成。窗外的海平面被简化为一道水平线,与室内繁复的织物图案形成对比,既是对空间的解构,也是对内心安宁的具象化表达。


早茶 1920


《室内与一个小提琴盒》1919


窗:禁锢与自由的辩证

窗户在马蒂斯的作品中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它暗示着物理空间的限制——晚年的马蒂斯因健康问题长期卧床,行动受限,窗外的海景成为他无法亲身抵达的远方;另一方面,窗户又是通往自由的通道。通过将窗外的世界抽象为纯粹的色彩与形状,他打破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在剪纸作品《蓝色裸女》(1952)中,窗户的框架被彻底消解,人体与海洋的蓝色融为一体,暗示着艺术创作本身即是一种超越肉体束缚的精神漫游。



色彩的疗愈与永恒

大海的蓝色在马蒂斯的调色盘中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情感的载体。他曾说:“蓝色是一种能穿透灵魂的颜色。”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与疾病的折磨后,大海的蓝色成为他疗愈心灵的良药。通过反复描绘窗外的海景,他将动荡的外部世界转化为一种永恒的宁静。


拉小提琴的年轻女子 1923


形式实验的终极归宿

从野兽派的狂野笔触到晚年的极简剪纸,马蒂斯一生都在探索如何用最纯粹的形式表达本质。窗户与大海的组合,恰好成为这种探索的完美载体:窗框的几何线条与海景的流动色彩形成张力,平面化的处理消解了景深,却强化了情感浓度。这种“去物质化”的倾向在《爵士》系列(1947)中达到顶峰——剪纸的波浪纹样与留白的空间,仿佛将大海的呼吸凝固在二维平面上,印证了他“艺术应像一把舒适的扶手椅”的美学理念。



马蒂斯笔下的“窗与海”,既是现实的片段,也是精神的寓言。它们超越了地域与时代的限制,成为人类对自由、光明与永恒的永恒渴望的象征。正如他在临终前所写:“当我终于找到那片蓝色,我知道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而是无限的天空与海洋,是灵魂可以永远栖居的地方。”这扇窗,既是他艺术生命的锚点,也是留给世人的一扇通往希望的门。


《等待》1921-22

早晨绘画时间 1924

打伞的女人 1919

窗边的年轻女子 日落 1920


在追逐物质的路上,别忘了精神的绿洲。

???? ?????? ???????? ???? ?????????????? ???????????????? ???????????, 
??????'?? ???????????? ?????? ?????????????????? ??????????.





视野记社群已上线

欢迎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