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祈祷》到《少女》,高山辰雄逐渐发展出以点描技法构筑静谧幻想世界,同时赋予人物坚实存在感的独特风格。
高山辰雄生于大分市,1931~1936年就学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师事松冈映丘。他的早期作品受保罗 · 高更影响,在他参加第13回日展的《岑》(1957)、《白翳》(1959)以后,形成浪漫主义画风。他出色地完成了色彩和结构的结合,他的画还常有神秘和朦胧的情调。高山辰雄不断探索新的创造道路,其艺术被认为是现代日本画中格调最高者。他于1953年成为日展审查员,1967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70年获日本艺术大奖,1975~1976年任日展理事长,1982年获日本文化勋章。作为战后的重要日本画家,与杉山宁、东山魁夷一起被称为“日展三山”。
高山辰雄曾于1975年作为日本美术家代表团成员,1978年作为日本中国美术爱好者友好访华团团长先后访问过中国。
对人类精神的探索:1970年代至1990年代前半期:1973年,高山辰雄在日本桥高岛屋举办了首次大规模个展"日月星辰 高山辰雄展"。"日月星辰"这一象征太阳、月亮与星辰的展览名称,完美诠释了高山作品中宏大的宇宙观。在展览筹备期间,高山曾坦言:"我想画人。从心底渴望能够表现人类。"为此他创作了六曲一双屏风五部曲——《朝》、《夕》、《海》、《山》、《银河》。这些作品中,独处者、家族、嬉戏的年轻人等各式人物形象被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观,成为艺术家艺术观与世界观的具象呈现。此外,描绘幼童独自捧碗进食的《进食》,则是高山凝视生命本质的代表作之一。1985年,他又举办了第二届"日月星辰 高山辰雄展1985"。
从《祈祷》到《少女》,高山辰雄逐渐发展出以点描技法构筑静谧幻想世界,同时赋予人物坚实存在感的独特风格。因始终探索人类生死与存在之谜,并开创了描绘现代社会人类的独特画境,高山辰雄于1982年获颁文化勋章。
对中国绘画怀有深厚敬意的高山辰雄,自1975年作为日本美术家代表团成员首次访华后,累计前往中国十余次。1989年在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举办的"高山辰雄展"中,他展出的《牡丹(篮中)》等牡丹系列作品,其神韵令人联想到中国宋元绘画,引发广泛讨论。进入1990年代,已逾古稀之年的高山在"圣家族"系列中,大胆尝试使用颜料"黑群绿"进行单色表现,展现出永不枯竭的艺术探索精神。
|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公众号,您即可拥有一个持续更新的艺术资料库。
|
|||
岩彩画 | 日本画 | 油画 | 版画 |
丙烯 | 素描 | 绘本插画 | 陶瓷陶艺 |
人物画 | 风景画 | 花鸟画 | 静物画 |
抽象画 | 工笔画 | 物语绘 |
支持艺术博主,请点赞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