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山东胶州秧歌(中专)

[编者按]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最直观的呈现,是学院人才培养、教学育人的主阵地。为沉淀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汇聚办学力量,学院从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舞蹈教育核心专业中,遴选出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的代表性课程,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中专教育三个层次,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资深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中的代表性师资组成课程的主讲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学院课程建设成果,为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建设“中国舞蹈高端人才培养中心”打好坚实基础。




课程名称: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山东胶州秧歌(中专)》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山东胶州秧歌(中专)》课程围绕附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展开,基于中专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了由贾美娜教授于1988年创作的山东胶州秧歌组合《清蓝蓝的河》为教学内容。该组合以丰富的动作素材和较强的舞蹈表演魅力见长,因而极具训练价值。此外,该组合还在培养家国情怀和传承附中教学传统与教材精髓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文化价值。自建校以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在教学方面始终秉承继承传统、保持特色,弘扬中华优秀民族舞蹈文化,“以文化人、以舞育人”的教学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型舞蹈表演人才。


主讲教师张瑶,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教学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教学、剧目创作与研究工作,多次担任北京市中等职业技能大赛“舞蹈即兴与模仿”动作示范与执课教师。参与《文化部中等艺术教育“十五”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专卷—舞蹈分卷—中国民族民间舞》撰写工作,《燕赵群文舞蹈生态环境研究》编写工作,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曾获“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以及各类舞蹈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剧目创作奖”。荣获北京市第二十七届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以及院级和校级“三育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等。所指导学生多次参加“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CEFA“芳华杯”艺术职业教育舞蹈教学成果展演、北京市舞蹈大赛等各项赛事并获佳绩。


舞·师说

附中中国舞教学科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山东胶州秧歌(中专)》课程召开教学研讨会。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原副主任潘志涛、原委员贾美娜,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教授周萍,附中校长白涛、副校长陈庆烨以及附中中国舞教学科相关教师参会。会议由附中中国舞教学科副主任曲木阿依主持。



 

附中中国舞教学科高级讲师张瑶:

本课程以培养职业舞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基于传统组合在附中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总结并践行前辈先贤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借助传承经典教学内容,赓续民族民间舞蹈文脉。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路径帮助学生深刻体悟《清蓝蓝的河》的语汇特征、抒情方式及文化内涵,并由此达成学生对胶州秧歌舞蹈风格的认知。课程以“动态剖析”和“情感表达”作为教学实施的两大核心任务,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分别从“景”的意象构建、“人”的形象塑造、“情”的抒发与表达等多个维度推进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形象塑造、情感表达等综合素养。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教授

这堂课本身就是一条“清蓝蓝的河”,流淌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魅力。它之所以成功,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原因在于其内容思维大于动作思维。因此,在教授组合构成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动作的语言构成,还是队形的变化构成,亦或是训练步骤和表演情绪的构成,都应当紧密围绕“清蓝蓝的河”这一主题进行。具体来说,不仅要注重动作本身的准确性和节奏感,更要通过身体的动作语汇与道具的协调配合,展现出“清蓝蓝的河”的流动感和韵律美。针对中专学生,教师应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元素动作的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表演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信仰、技艺与情感并存的优秀舞者。



 

学院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潘志涛教授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山东秧歌教材是由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三大板块构成的。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来自于人民,又能回馈给人民。它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人心的文化纽带。舞蹈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在观看《清蓝蓝的河》教学组合时,我不禁感叹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教学实力与成果,该组合历经三十余年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表述方式,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艺术作品。这种对山东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师生一同感受到山东民间舞蹈艺术的力量与魅力。



 

学院学术委员会原委员贾美娜教授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定位中,动作训练与表演训练相辅相成。对于基础教学而言,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清蓝蓝的河》这类组合的训练价值与意义,思考它能够带给学生哪些方面的提升。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体现。教师要有效处理训练阶段与表演阶段的衔接问题,明确训练是为了表演打基础,表演元素应始终贯穿于动作的训练之中,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氛围与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不断积累与总结的体现。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成长及时代发展的需求。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教授

本次研讨会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特殊意义,除了传承经典,更在于它揭示了教学组合所蕴含的深厚传统和历史底蕴,以及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本堂课不仅关注了课堂内容的实操性,还对操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课程展示时间太过短暂,难以面面俱到,有些重要的观点和细节来不及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在公开课中更加注重精炼和聚焦。精炼是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准确、深刻和生动。每一点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打磨,确保能够直击要害,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周萍教授

在这堂课中,张瑶老师倾注心血,从动作语汇到情感表达,再到文化内涵,生动地为我们解读了《清蓝蓝的河》这一经典组合。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与示范,对该组合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胶州秧歌的动态美、乡土气息和情感表达。张瑶老师在解读“清蓝蓝的河”时运用的方法和步骤,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组合内涵,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此外,将训练与表演相结合的做法,也是这堂课值得借鉴的地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展现自己的风采和个性,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山东胶州秧歌(中专)》课程展开。参会专家高度肯定了传统组合《清蓝蓝的河》的教学价值和本堂课的教学方式。附中中国舞教学科将继续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传统,持续深耕细作,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建设,稳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舞蹈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来源: 教务处、附中

文字: 张瑶、刘琛

图片: 王彦端

排版: 周唯

责编: 李岳



总第1780 期

2025 第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