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自带杯”引争议,Manner反应太慢了!
出于“环保”目的,许多茶饮品牌都推出过自带杯满减活动;其中
Manner的 “自带杯减5元”长期策略,甚至成为了品牌一大记忆点。
但最近小红书上一篇名为《大家来评评理,这个怎么不算自带杯?》的帖子,却把 Manner 拉入了争议怪圈。
站在店家立场,看到这样的“自带杯”确实会眼前一黑:
点的是“清澄风味拿铁”,用这个装明显感觉会更好喝:
对此,反方论述则是围绕规则定义的“环保”概念来展开的,表示
截至今日,有关“橘子杯算不算自带杯”的争论,已经持续整整两天了,而Manner 品牌官方尚未发出回应。
多好一个互动机会啊,怎么就接不住这泼天的富贵呢!!
既能借此表达对用户脑洞的认可,又能为“清澄风味拿铁”产品造势;
参考此前爆火出圈的“青椒拿铁”,推出真正的“清橙咖啡”,自己把控“橘子杯”或“橙子杯”质量解决操作性难题,和消费者玩到一起;
如果觉得这一玩法会给门店增加工作量,可以采取“限量销售”的限制,将创意产品打造成新的社交货币。
这样一来,不仅用户的尝鲜期待得到了满足,品牌也能借单品的稀缺感,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与互动热情,持续为门店创收赋能。
此外,Manner 还可以在线上借势话题讨论热度,发起“奇葩自带杯创意”征集互动。
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树立有网感的品牌人设,还能将散落的 UGC 创意汇
不是我说,有那么多“神金”粉丝是你 Manner 的福气:
而结合不少网友热衷于拿友商杯子“挑衅”品牌,后期 Manner 也可以反击一下打造咖啡界的“纯恨CP”。
至于那些拿泡面桶、咳嗽糖浆药瓶、啤酒瓶来“搞事情”,以及遵循规则拿品牌杯子来打咖啡的动态,则可以为 Manner 下一次联名合作提供契机。
▼
无论是门店“不算自带杯,是厨余垃圾”的回应,还是品牌迄今为止的冷处理,都没有很好地承接住大众情绪,反而让用户期待落了大空。
这反映了 Manner 不仅欠缺舆情敏锐度,还缺乏与粉丝的互动意识。
在内卷加剧的行业趋势下,品牌对于用户情绪的忽视,很可能为其他品牌后来居上提供机会。
今日互动
你怎么看自制橘子杯打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