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年轻面孔科学家归国,现象级磁场效应有望引爆创新革命

元界由《权力、资本与商帮》作者王俞现主理


雷军武大演讲与问答实录:你们的才华将被AI工具放大甚至1000倍
DeepSeek的成果令人兴奋,姚期智谈为什么AI年轻力量引领大模型突破?


今年1月,大西洋理事会总监MalanieHart直言不讳表示,抢走中国顶尖工程师和最优秀学生,美国科技才能更胜一筹。而到了3月,美国众议院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联合十多名共和党议员提出《学术安全法案》,要求全面禁止中国公民攻读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 26 个敏感技术领域的研究生课程,并且限制中国学者参与联邦资助的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自2024年年中尤其年底以来,中国科技界迎来归国潮的又一波高峰。

普林斯顿核聚变专家刘畅和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胡懿娟回归北京大学,屡获殊荣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区块链专家陈婧回到母线清华大学任教,多模态人工智能大咖齐国君扎根西湖大学,AI制药领域重量级学者符天凡加盟南大计算机学院,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博士后潘林枫加盟上海交通大学,癌症科学家孙少聪加盟首都医科大学任讲席教授,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王中林入职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院长,地球物理学家钮凤林和来自剑桥大学的可穿戴技术专家贠国霖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计算流体力学与工业软件专家陈沪东落地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一批顶尖科学家相继归国,其中多位是90后。

这场科技迁徙,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湖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数学交叉研究院、等高校,以及合肥科学岛、深圳脑解析等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构成归国科学家的核心着陆点。

上排从左到右:齐国君、潘林枫、胡懿娟
下排:刘畅、贠国霖、符凡天


现象级归国:

顶尖大脑的“东方引力场”

2025年3月,人工智能专家齐国君(IEEE/ACM双会士)全职加盟西湖大学。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和多媒体计算。他在西湖大学的研究工作是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对文本、图像、视频等在内的多模态感知、生成与具身智能交互算法与应用。


这位拥有双博士学位、曾任职IBM和华为的科学家,用“自由的气息”形容西湖大学的科研环境:“这里能让我做真正想做的事。”


而在千里之外的合肥科学岛,2025年2月归国效力北京大学重离子所的助理教授刘畅,正通过AI预警系统监测核聚变装置中的逃逸电子。


他的“高频电磁波诱导耗散”理论,让中国EAST装置的等离子体运行时间突破400秒,将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提速五年。这位普林斯顿培养的科学家直言:母校的科研平台让我能更快将理论转化为工程方案。


从剑桥归来的贠国霖是可穿戴技术专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Matter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他有关可识别假手实时运动意图的可穿戴系统的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假肢控制,还可以应用于无人驾驶、电力驱动作业、太空探索和远程医疗等领域,正是产业落地的大好时候。其入职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1958年亲自创建。


数学家林华新的选择更具象征意义。在美国执教40年后,他放弃俄勒冈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加盟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面对C*-代数领域的百年难题,他带着复旦本科生开发出“算子代数自动化验证工具”,将芯片设计的数学验证效率提升90%。


“中国数学的黄金时代来了。”这位69岁的学者感慨。


潘林枫,手握27篇顶刊论文的能源天才,拒绝多家跨国企业百万年薪邀约和德国巴斯夫开出天价技术买断费,选择在35岁生日前,带着整套太阳能燃料技术专利回国。


当潘林枫在剑桥实验室为光谱设备申请焦头烂额时,上海交大为他组建的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配备价值过亿的原位光谱分析系统,这在剑桥需要排队半年才能用上的设备,现在24小时对他开放,这让他能更快验证理论。


更关键的是,国家"揭榜挂帅"机制允许他跳过繁琐审批,直接牵头亿元级攻关项目。这种科研自由度,连他剑桥导师都感叹"像在玩科技版的无限火力模式"。

谈到回国缘由,潘林枫表示,“现在,国家对青年科研人才支持力度很大,我们都觉得现在回来是一个好时机。而且国内太阳能燃料的光谱测试研究很缺乏,我想利用在国外这么多年的知识积淀,在国内搭建起相关实验室,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加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磁场效应”不止于硬件。西湖大学为齐国君提供10年科研容错期,允许试错迭代;刘畅团队在合肥科学岛可实时调用12800块A100芯片,与中核集团同步设计聚变堆样机。这种“基础研究-产业转化”闭环,让成果转化周期压缩至2.4年,而美国需要5.1年。


中国数据共享生态,让AI真正穿透研发全链条。符天凡,32岁,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来到南京大学,他的工作重点聚焦于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和材料开发。其研究让AI模型筛选效率提升62%。在南大,他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力求加速药物设计和临床试验等药物开发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美国药企数据壁垒像一堵墙。在美期间,符天凡主导的AI药物发现项目因无法获取核心医疗数据陷入停滞,中国则通过政策支持打通数据链条。其开发的临床试验预测模型,已与国内药企合作验证。

符天凡认为,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持续增长的投资以及庞大的医疗市场,赋予了中国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中国数量庞大的患者群体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推力解码:
矛盾美国的“反向助攻”

自2009年至2024年,中国已连续15年是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不过,与留学人数达到顶峰的2019/20学年相比,2022/23学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减少约8万人,减少22.3%。

与此同时,2025年2月,《南华早报》曾援引国内一项研究报道称,中国内地的顶尖海归科研人才中,从美国回流者占比最高。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两大美国知名院校的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海归来源地。

2025年1月30日,大西洋理事会总监MalanieHart直言不讳表示,抢走中国顶尖工程师和最优秀学生,美国科技才能更胜一筹。一方面美国要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人才,一方面又对来自中国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有中国背景科学家的科研进行莫名的打击或限制。

美国对华裔科学家的审查,已从个案演变为制度性打压,而其“中国行动计划”的后续影响仍在发酵。癌症免疫学家孙少聪,因FBI无端调查被迫中断NIH项目,最终于2024年12月携“K63泛子化”技术回国组建实验室,现为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

“有罪推定”氛围迫使顶尖人才重新评估职业安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获得者王中林,直言“在美科研自由已死”。2024年9月他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任所长、首席科学家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核物理学家刘畅在普林斯顿实验室需与15个团队竞争束流时间,而在中国可自主调度EAST装置次级实验舱。硅谷企业研发短期功利化趋势加剧,一些代表性的机构被迫裁撤长期基础研究部门,与中国的“战略耐心资本”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学术界隐性壁垒持续存在。数学家林华新在俄勒冈大学任教30年,始终未能进入校务决策层,而加盟上海数学交叉研究院后,直接参与国家“数学+”百亿级专项规划。这种“玻璃天花板”现象,促使63%的受访华裔学者认为“职业晋升受阻是归国主因”。


不仅从美国,从英国等国归国的知名科学家也逐渐显现出声势。除个人发展机会,这些科学家们还有着各式考量,包括在担心美国政治环境、海外缺乏归属感等,而不论是华裔还是外国专家,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也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刊登的一项调查称,在美国实施“中国行动计划”三年多后,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感到“不受欢迎”,72%觉得“不安全”,约70%因调查“担惊受怕(fearful)”。


斯坦福大学校长曾在听证会上展示了一组数据:该校过去十年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专家中,中国籍毕业生占比达 41%,其中79%选择留美工作。这种人才流动模式,直接支撑着硅谷近三分之一的科技初创企业。


但最新的一个情况是,2025年3月,美国众议院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联合十多名共和党议员,提出《学术安全法案》,要求全面禁止中国公民攻读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26个敏感技术领域的研究生课程,并且限制中国学者参与联邦资助的科研项目。



全球冲击波:

从“跟跑”到“定义未来”

中国顶尖科学家的归国潮,正以“技术范式颠覆者”的姿态重构全球科技权力格局。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单点突破上,更在于中国开始掌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定义权——从核聚变到人工智能,从工业软件到量子计算,一场由规则制定权转移引发的“科技冲击波”已席卷全球。

当美国ITER团队仍在争论如何优化托卡马克装置磁场形态时,刘畅团队开发的逃逸电子控制系统在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实验中显著提升等离子体约束性能,装置运行稳定性显著,其部分技术方案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纳入安全标准修订议程,这是中国首次在核聚变领域主导国际规则制定。


在西湖大学MAPLE实验室内,齐国君团队正用“青年主导+开源共享”模式冲击硅谷霸权。其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灵境”在内部测试中展现临床应用潜力,其部分模块已开源供社区协作优化


更令国际同行侧目的,团队将模型训练细节通过GitHub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优化,形成“去中心化”的研发生态。中国正用新规则改写AI竞赛。中国正在用“开源共产主义”瓦解西方巨头的技术护城河。

胡懿娟归国后,在北京大学搭建的微生物组-免疫调控平台,仅用9个月便发现全新抗癌靶点K63泛素化酶。基于此研发的PD-K63抑制剂,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展现积极疗效,这一突破引发跨国药企“地震”:默沙东宣布终止同类在研项目,转而以15亿美元首付款获得中国授权。北京正在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全球坐标原点。

在南大,符天凡组建的“AI+生物医药”团队横跨6个学科,其团队利用AI模型将KRAS抑制剂筛选效率提升40倍,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这种跨学科爆发力,正重塑全球制药生态版图个规则。


中国AI辅助新药数量正在激增,远超美国。当西方还在争论数据隐私时,中国已用“开放生态+青年突击”组合,撕开生物医药霸权的裂缝。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沪东,是格子波尔兹曼方法(LBM)的先驱和主要贡献者。他是最早证明 LBM 能够求解纳维尔 - 斯托克斯方程的人之一。他曾任全球工业软件先驱级企业达索系统 SIMULIA 担任流体方面的首席科学家,是世界领先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PowerFLOW 核心技术的创立者和负责人,拥有超过 25 年的经验。


加盟浙江大学后,陈沪东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研发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新一代流体仿真软件,将为全球工业软件开辟新范式。在国产大飞机气动设计的预研项目中,该软件完成全机湍流模拟耗时较传统方法大幅缩短,精度满足航空工程要求。


过去全球科技议程在波士顿128公路和硅谷101公路之间摇摆,现在深圳深南大道成了第三个不可忽视的坐标。


中国科研的引力常数正在发生跃变。当西方还在争论该不该放开移民政策时,中国已用实验室+情怀+政策织成一张引力网,让人才流动的熵增定律在这里失效。当政策支持、产业需求与文化认同形成合力,顶尖大脑的迁移轨迹,正在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DeepSeek的技术突破完全由本土人才推动,正在印证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的一个观点:中国高端人才教育已近爆发,投入到了将要成功的阶段。当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和归国的顶尖大脑汇聚形成“零电阻流动”时,中国科研生态的“超导临界温度”已然到来。


撰文编辑:曹天一  转载请注明元界(ID:Metabod)

投放:imerit   撰文:yhxgj360




推荐阅读
看到这组来自国外的数据,突然明白为什么姚期智院士要定下新目标
院士田刚:中国数学家正在努力,争取早日形成数学的“中国学派”
不因算力缺失而缺席太空,院士王坚谈5-8年内形成千星计算星座
院士邬贺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将迎来新终端换代潮
为什么“AI教父”辛顿说中国AI可能会落后几年,但终究会赶上来?
华为跌倒,苹果吃饱:“华为式围猎”这一次瞄向比亚迪?
腾讯:DeepSeek明证高效利用,无需按预期大规模增购GPU
90后清华学霸,打造“工业设计界DeepSeek”,解决载人月球车难题
竞争优势开始超越美国,中国生物技术的“DeepSeek时刻”已来
Deepseek现象级破圈,会动摇孙正义豪赌OpenAI吗?
中国元宇宙产业园榜发布,谁在引领产业版图?
中国元宇宙区县榜揭晓,京沪双核驱动,穗渝潍苏杭昌庐竞相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