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1925年2月12日-1992年10月30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主要从事绘画和版画创作,也使用粉彩和纸上作品创作。她是1950年代纽约艺术学院的积极参与者。她是芝加哥人,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有密切联系,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法国。米切尔情感强烈的风格和其动感的笔触受到十九世纪后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尤其是亨利·马蒂斯。对风景的记忆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曾对艺术评论家欧文·桑德勒说过一句名言:“我随身带着我的风景。”她后来的创作受到她健康状况下降的影响和限制。米切尔是她那个时代为数不多获得评论界和公众赞誉的女性画家之一。
1989,水溶性蜡笔、纤维头笔(或记号笔)、水彩、
蜡笔和纸上水彩,32页(空白页未显示),22x18x2.8厘米
琼·米切尔(1925-92 年)是 20 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人物,与弗朗兹·克莱恩、威廉·德·库宁和杰克逊·波洛克等纽约学派的艺术家关系密切。1955 年,米切尔开始在纽约和巴黎两地生活,1959 年永久定居法国。米切尔是美国姿态绘画和欧洲同时期艺术潮流之间的重要媒介。她以大型油画而闻名,其主题自由地受到风景和自然的启发。
除了创作许多举世闻名的画作外,琼·米切尔还创作了大量纸上作品。这是她艺术中非常重要但迄今为止很少被记录下来的方面。素描本是她艺术创作过程中重要的记录工具,尽管她在抽象表现主义领域以大型油画闻名,但其素描本中的草图和速写揭示了她在构思、探索形式与情感时的细腻过程。
1. 素描本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琼·米切尔的素描本不仅是草图的集合,更是她捕捉瞬间感受和自然意象的载体。她强调绘画与“感觉”的直接关联,而非具象再现,这种理念在素描中体现为对动态笔触、色彩联觉和抽象结构的探索。例如,她的速写本中可能包含对风景的碎片化记忆、诗歌灵感的视觉转化,或是情绪化的线条实验。
在2021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的回顾展中,展出了米切尔的速写本和素描作品,这些资料展示了她在不同阶段的创作演变,从早期具象尝试到后期抽象语言的成熟。她的素描常以简练的线条和块面记录自然景物的“瞬间”,如树叶的摇曳或光线的变化,这些元素后来被转化为油画中的抽象笔触和色彩张力。
2. 与诗歌和自然的联结
米切尔的素描本中常融入文学与诗歌的影响。她的母亲是诗人,自幼耳濡目染的文学修养使她在素描中追求“诗性抽象”。例如,她曾引用自己十岁时的诗句描述自然意象(如“生锈的树叶嘎吱作响”),这些文字与视觉草图的结合,反映了她对跨感官体验(联觉)的探索。此外,她的素描可能记录了吉维尼(Giverny)的风景——莫奈故居附近的自然景观,这些场景后来成为其大型油画中色彩与光感的灵感来源。
3. 结构意识与多联画创作
米切尔的素描本可能包含多联画的初步构思。她在创作大型多联画(如《再见之门》)时,会先完成单幅画作,再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整体效果,这种方式类似于诗歌的段落结构。素描本中的草图可能记录了单幅画面的布局实验,或不同画布间的视觉节奏关系。例如,《再见之门》的四联结构被认为具有交响乐般的韵律,这种复杂的构图规划或许始于素描本中的片段尝试。
4. 女性身份与创作态度
尽管米切尔拒绝被归类为“女性艺术家”,但她的素描本仍透露出对男性主导艺术圈的回应。早期素描中强烈的笔触和自信的构图,可能反映了她突破性别限制的意图。例如,她曾因画商对其性别和国籍的偏见而选择融入纽约男性艺术家圈子,这种抗争性态度或许在素描的“未完成感”中得以体现——她拒绝修饰,追求原始情感的表达。
5. 展览与学术研究中的呈现
近年来的回顾展(如SFMOMA和路易威登基金会展览)系统梳理了米切尔的创作脉络,其中素描本和速写作为重要文献,揭示了她的工作方法。例如,展览中展出的1950年代早期素描显示了她从半具象到完全抽象的转型,而晚期的速写则与大型多联画的色彩实验直接相关。
琼·米切尔的素描本虽未广泛公开出版,但通过展览和学术研究可知,它们是理解其艺术语言的关键。这些草图记录了从自然观察到抽象表现的转化过程,融合了诗歌、音乐和记忆的多维影响,并彰显了她作为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