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技术革新与人文坚守的交织中,公共文化空间却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十字路口。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诞生,恰似这一时代语境的缩影,也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长沙样本”。这座用曲线对抗规训、用在地共振全球、用协作抢滩公众视野的艺术新地标,或许正是当下中国艺术博物馆破局的关键密钥。
为了进一步解码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新范本经验,凤凰艺术深入对话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运营负责人和包括湖南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内的多元策展团队,并联动多地域、多层次的艺术机构运营经验,三大主题共同探讨公共文化空间究竟该以何种姿态拥抱未来?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相关报道:
长沙又一“网红”新地标开馆!看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如何重新定义公共文化空间!- 凤凰艺术
梅溪湖再荡思想涟漪!多领域大咖共话“艺智共生”如何可能?-凤凰艺术
▲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四大开馆展
2月19日,梅溪湖畔的“芙蓉花”盛放,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诞生,恰似当前公共文化空间整体转型的缩影,为面临数字化浪潮与文化消费分层加剧的艺术机构运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答案。这座用曲线对抗规训、用在地共振全球、用协作抢滩公众视野的艺术新地标,或许正把握着当下中国艺术博物馆破局的关键密钥。
▲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与多方签约现场
为了进一步解码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新范本经验,凤凰艺术深入对话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运营负责人和包括湖南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内的多元策展团队,并联动多地域、多层次的艺术机构运营经验,三大主题共同探讨:公共文化空间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提升观众体验?不同定位的公共文化空间又如何在确立起自身唯一性的同时链接合作,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公共艺术生态?
通过与以上七位业界大咖的对话,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在元宇宙重构真实、国潮席卷全球、公共艺术教育愈发成为城市发展刚需的今天,公共文化空间究竟该以何种姿态拥抱未来?
在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开馆策展实践中,地方叙事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连接国际艺术视野与本土文化基因的关键纽带,这一策略不仅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更激活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动能,真正让艺术助力长沙这座媒体之都从“网红”迈向“长红”。
通过将湖湘千年文脉融入当代艺术表达,多支策展团队以“在地性”为锚点,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霍夫曼的《粉色江豚》以湘江生态为灵感,用仿毛绒材质唤醒市民的集体记忆和生态反省;湖南博物院带来65件湖湘文化的艺术珍品,将湖湘七千年文明拆解为七个美学断代,勾画出湖湘文化在岁月洗礼中塑造出的独立、深邃的独特美学风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特展“奋斗如歌”则从“信仰与灯塔”“丰碑与足迹”“人民与沃土”三个板块深刻致敬湖南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历史地位与文化贡献。这种叙事转化打破了“白盒子”展陈的疏离感,使观众实现了从文化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换。
▲ 粉色江豚
对城市发展而言,地方叙事的艺术转译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催化剂,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地方转译经验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们需要进入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具体的运营过程与四大开馆展地方叙事构建的深层逻辑中,探问在“国际视野”与“在地性”的平衡中,策展团队如何避免文化符号的扁平化挪用而达至实现与地方的“共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梅溪湖艺术馆又将如何突破“网红打卡”的浅层传播,实现观众从视觉消费到文化认同的转化?
艺术博物馆几乎是每一个国际化都市的标配。国内外无数的案例表明,作为城市更新和再生的催化剂,艺术博物馆将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作为扎迪德留在中国的唯一艺术建筑,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是长沙打造城市新中心的产物,从项目孕育到初具雏形,一直承载着打破使命和立新的基因。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将为长沙这座网红城市注入新的艺术和文化气质,助力我们长沙打造中国创新创意的新高地,世界媒体艺术的新坐标,实现我们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梅溪湖的艺术博物馆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展览的形式,最丰富多样的艺术品的内容,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艺术收藏机制,以及最具活力和生机的艺术业态。四大开馆的首展从空间策展、作品等方面都将带给大家全新的体验,也将为公众呈现湖湘文化和全球现当代艺术交融的独特文化景象,在保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的同时,带领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
除此之外,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还拥有有穹顶的中庭、艺术商店、学术报告厅、公教室以及艺术餐厅五大空间,以艺术打造多元互动的场景,为入馆的参观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消费体验。后续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还将迎来艺术讲座、实验课程、国际巡展、公教等活动,持续地拉近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人才培育和公共服务,以艺术激发我们整个城市的活力。
▲MICA文创商店
▲ MICA艺术餐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特展“奋斗如歌”确切地说是专门为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以及湖南和长沙的观众来特别准备策划的,它是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过去10多年的藏品研究和多次不同主题的藏品策划经验,对我们藏品更系统和深入的梳理。长沙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红色城市,这样的展览在这个地方落地是高度嵌合的。
同时,这次我们也比较着重于围绕湖南人民的精神特点,围绕湖南自身的传统历史和革命文化来进行整体的策划,比如说我们在展览里面会专门设置表现毛泽东主席的领袖形象板块,又比如说我们设置了表现湖南革命圣地与社会发展重要事件的场景,也选择了表现湖南籍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的作品等。我们希望通过时间、事件或者场面切入到湖南观众可能会感兴趣或发生链接的一个点,从而进一步让这个点成为他们了解我们展览的入口。
▲ “奋斗如歌——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征程与人民故事” 展览现场
▲ “奋斗如歌——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征程与人民故事”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名我们借用的是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专著《美的历程》,李泽厚先生也是长沙人,我们希望通过借用他的专著名,从艺术的维度来反映湖湘文化,也从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出发讲述万年湖湘的“美的历程”。同时我们也考虑沿用了“一河两岸”的布局,在河西突出本土的湖湘区域性文化,从艺术切入,从器物的艺术史来表现万年湖湘的文明进步发展过程。而对于湖南博物院来说,也是想积极地用艺术为这座城市赋能,把网红城市变成长红城市,年轻人都喜欢来打卡的城市,毫无疑问,高品质的展览一定是这座城市必须拥有的一个文化元素。
▲豕形铜尊(2025年2月-3月展出),通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商,湖南博物院藏
而我们一直是很关注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首先梅溪湖的建筑作为地标性的建筑,由扎哈?哈迪德——这位获得过建筑领域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国际著名建筑师设计,艺术场馆本身就是长沙的一件大展品。另外,对于长沙这座城市来说,“东亚的媒体之都、艺术之都”称号奠定了长沙这座城市本身的艺术调性。而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四个开馆展览涵盖古今中外,从古代一直到当代,从中国本土一直到荷兰艺术家霍夫曼的当代展览,展览体系定位是长沙高度契合的,也用艺术来展示长沙这座城市的魅力。第三,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湘江的西岸,湘江之西对于长沙来说也是文化教育非常集中的一块区域,那么在这一块区域有这么一座艺术馆,对长沙城而言其意义是很重要的。
长沙从古到今一直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号称3000年没有变过城址的一个古城。同时娱乐制度是长沙的另一特点,作为网红城市,大家对长沙的印象很多时候是强调快时尚消费主义与流行文化的城市。
我们希望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能同时给长沙带来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希望将“网红”变为“长红”,通过艺术、文化与科技的相互对话,为长沙这种网红城市增加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借助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让长沙能够与世界进行一场文化与艺术的对话。
▲ “真实的拓扑:国际媒体艺术展2025” 展览现场
当数字技术重构艺术的感知维度,当虚拟与现实在展厅中交织共生,美术馆的边界正在悄然消融。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开馆,不仅是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更是一场关于“科技赋能艺术”的先锋实验。作为由扎哈·哈迪德所设计的流动曲线空间,这里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着打破物理与观念桎梏的使命。首展中,新媒体艺术50年发展史的梳理、声光电赋能的“艺术魔法”,无不印证技术已成为策展叙事与观众体验的重要变量。
▲“艺智共生”——艺术与科技融合塑造文化新生态研讨会现场
而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开馆同期举办的“艺智共生——艺术与科技融合塑造文化新生态”研讨会,则进一步将讨论推向深层:艺术与科技如何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进步。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海军从博物馆的未来角色出发,探讨了科技创新和空间设计对博物馆的转型作用,以“路由器”的比喻,强调了博物馆需要更为注重依赖科技创新来提升观众的文化体验感。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也在研讨会中特别提到“真实的拓扑”展览利用互动舞蹈和跨媒介形式的展示,打破了传统艺术展览的局限。
以此为起点,我们向两位策展先锋继续追问,如何让AI、虚拟现实等技术既服务于艺术表达的突破,又为公共文化空间注入可持续的活力?以科技为笔,在虚实交融的场域中书写“无界”未来。
这个问题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探讨,特别是今年春节deepseek出现后,在某种意义上激发了全民性的AI参与。AI的发展我们还很难去判断未来会走向哪里,但是从目前的这种局面来看,它肯定会深层次地再重构教育的形态、知识传播的形态以及公众参与的可能性。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海军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202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目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把我们作为百年学府传统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艺术资源借助AI这样一种全新的技术体系,甚至是全新的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转化生成,进而拓展形成一种跟全社会进行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当然这也会引发一系列产品的推出,包含我们正在探索的美术馆数字化以及数字孪生的美术馆等。
▲ “奋斗如歌——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征程与人民故事” 展览现场
我们也正在积极地推进美术馆这一部分的发展,而最终目的实际上都是为了整个文化事业如何能够融入大众生活,又如何能够在学术专业和公众文化需求上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方法和繁荣路径。
科技某种意义上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是艺术的另外一种载体。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讲,科技与艺术他们只是两个不同的词,但是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类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所以我觉得科技与艺术就像人类飞得更远更高的一对翅膀,它一定是会形成彼此的合力,同时拥有它们就会拥有双份的幸福。
那么对于一个美术馆,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已经远远超过之前大家对于美术馆的认知了,有更多的人愿意来美术馆,有更多的故事愿意选择在美术馆发生,甚至很多国内外产品的新品发布都会选择美术馆。所以我们希望在美术馆里边运用更多的科技,就像深圳两馆现在正在尝试的用大数据去分析每一个在场馆里愿意久呆的观众行为,同时也分享相关数据源,你会看到有非常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意味着大众对于今天的美术馆、未来的美术馆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我们以前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史教育,包括学术构建以及相关的形式系统性,但是大众和社会将会对美术馆有更多的需求,这时美术馆就必须要借助科技来为美术馆的运营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撑。
▲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
而除了地方觉醒与数字狂飙,梅溪湖艺木博物馆更邀请湖南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两大业界巨头作为策展单位加入其中,为资源融合与叙事创新重塑提供了一种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策略与共生生态。前者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者更是作为全国首批重点美术馆之一,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三馆联动,是公共文化空间之间的差异化定位互补。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同样,这种协作不仅体现于展陈层面,更将深入至艺术生态建立的多维层面,在多馆协作间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在开幕仪式现场,湖南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与湘江新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湖南博物院将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开展“省市联动”,力争形成一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湖南博物院(省文物鉴定中心)与湘江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备忘书,将以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开馆为契机,在展览策划、公共教育、藏品交流、学术交流、运营资源等方面展开长期深度合作,为公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艺术体验。
梅溪湖正以艺术为纽带,链结湖南博物院的历史厚度与中央美院的学术高度,在激活城市文化基因的同时,为全国文博机构协同发展提供了“长沙样本”。那么在这样一种馆际联动的运营模式之下,各馆如何确定自身定位?又将在未来如何持续发展,衍生出更为多元长效的共享协作机制?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未来的新文化地标,将会成为越来越多长沙观众经常来参观的目的地,而在发展初期,展览和作品资源不足可能会是博物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和学术能力,来帮助丰富作品和展览的展出资源。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把我们收藏的代表着20世纪以来重要艺术家思索精华的作品带到湖南、带到长沙,让他们在不同的空间里再次激活新的生命力。此外,这次展览我们将很多之前没有机会展出的作品带到观众面前,我们也很高兴能看到他们在一个崭新的空间里面能够跟新的观众群体建立链接。
▲ “奋斗如歌——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征程与人民故事” 展览现场
所以我想无论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或者是任何目前在各个城市蓬勃发展的新文化机构,大家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文化启发,都将会是未来文化机构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美院的美术馆跟各地的美术馆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其实是一个长期传统,除了在馆际层面上的这种交流,也包含出借展、联合策划等展览层面以及学术论坛、会议出版等多方面,我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一直在跟不同地区的美术馆做多纬度、多层次、多尺度的节点合作。而这次其实跟梅溪湖艺术博物馆的合作,其实也源自于这样一个大背景。
另外整个中国文化事业整体的蓬勃发展作为一个更宏观的背景,鼓励也引导文化资源的多元流动以及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创。所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在思考如何带着我们丰厚的收藏以及我们百年的学术学养、艺术人文的丰厚积淀走出中央美术学院,走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因为中央美术学院承担的不只是人才培养责任,也承担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传播和创作的目标和任务,所以美术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有这样的责任,我们的馆藏走出来其实也是这样一种过程的表现。
未来,共创-共融-共振-共兴,这是我们很期待两馆之间可能有的更大格局和空间。第一,我们双方很期待能够继续共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有非常丰厚的馆藏,也有丰厚的学术影响力。而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也是非常好的博物馆现场,有非常好的城市底蕴和文化,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共创空间。第二,我们需要思考两馆间如何共融。共融是有多个层面的,包括了文化的共融、策展团队的共融、学术的共融以及高质量美术作品和大众文化欣赏需求的共融。第三个就是共振,两馆可以共同再拓展新的可能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这样一个大的合作框架下,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样能够找到面向新时代、新文化的共振点。最后我相信双方的合作能够继续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共兴的局面。
▲ “奋斗如歌——美术作品中的革命征程与人民故事” 展览现场
同样未来在共享共创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还是会有多种可能性,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借展、联合策展,我们也期待着各种其他形式的线上线下合作出现。这不仅限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也包含跟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能够在文化协同、资源合作,以及创作上都能够有“共创-共融-共振-共兴”乃至“共生”的可能性和路径。而且今天这种大媒介大平台性的协同以及AI人工智能技术也保证这种形式的可能性。
2024年3月份总书记来到湖南就强调悠久的湖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和活跃的现代文化,也提出了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的两道命题。同时沈晓明书记在去年连续4次调研湖南博物院,也提出希望通过省市联动,利用湖南博物院的丰富馆藏和专业人才队伍对全省的文博场馆进行全面的覆盖和支持,让每个文博场馆的展览都有一个显著的提升。梅溪湖艺术博物馆毫无疑问是省市联动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场馆,“美的历程”主题展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展览。
▲ “美的历程——湖湘文化艺术展” 展览现场
湖南省博物馆在湘江的东岸,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则坐落于湘江的西岸,对于湖南博物院来说,我们非常愿意跟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在“一河两岸”形成一种相互呼应,让这座城市提供给来长沙的更多年轻人和外地游客更多的文化产品。
就像是只有一个故宫国博,当然也只有一个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和深圳两馆,他们都具有自身的唯一性,如果我们把这座城市看作一个美术馆,那么美术馆就是这座城市里边最特别的一件展品。
▲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中庭
但是这种唯一性之间的的运营思路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美术馆是城市的一个点,但是美术馆做的事情是要把这个城市、把艺术家串成一条线,然后在整个城市形成一面墙的展出。所以我想对于每一个馆来讲,其实都应该关注在地性,深入了解美术馆所面向的城市公众的需求怎么样的,尤其是他们对于艺术方面的需求,并提供更好、更丰富的体验。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路径跟新的方法。像是梅溪湖艺术博物馆和深圳两馆的地位位置都并非国家中心,又如何让自己变成中心,如何能够更多地去关注馆周边的在地性文化特点,并通过美术馆把它聚集、发酵最后形成一个运用的方式呢,这都是我们双方需要共同思考的。
▲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主任,艺术史学家乔纳斯·斯坦普接受凤凰艺术采访,2025
我也希望梅溪湖艺术博物馆能够继续平衡兼顾,既要举办受大众欢迎的展览,也要举办具有严谨学术性的展览。在未来博物馆所面对的关键挑战也恰恰在于如何制定展览计划和公共教育计划,在与地方建立联系、与相关政策保持同步的同时,进一步建立机构间的关系网络,甚至是国际网络。
▲ 梅溪湖艺术博物馆
(凤凰艺术 长沙报道 采访/王家北 曹依婷 编辑/曹依婷 责编/dbk)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商务合作洽谈,请联系邮箱:843134080@qq.com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