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贝纳·维内:我用数学公式创作不代表我懂数学,就像梵高画植物不代表他懂植物
法国国宝级艺术家贝纳·维内在他个人大型回顾展开幕前一天晚上飞到北京,第二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调整展览细节。原本计划在开幕式结束后会用一件钢材料雕塑进行行为作品《钢条与手势的图像记忆》,但开幕式来了上千人,这个规模让他很震惊,也很兴奋,艺术家多少有点“人来疯”。他接连拿起四件钢条雕塑,涂抹油漆朝着墙面撞击,他的这一举动,打破了开幕这天的流程,但符合他创作生涯中一贯的随机与变化。
随机
进行行为绘画作品之前的凤凰中心展厅墙面
如果不是展厅墙上贴满了他这一生的履历,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精力充沛,行动如风的人已经83岁。2024年的盛夏,他创作的《聚合:54.5°弧×14》矗立于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之中,作为该盛会的唯一纪念性雕塑,14条垂直交织的弧线,寓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与汇聚,这件雕塑高达18米,重约40吨,能如此稳妥自然的立在那,是他对重力和线条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
正在进行行动绘画的贝纳·维内
与巴黎奥运会这件雕塑同系列的作品《聚合:52.5°弧×14》,正在北京凤凰中心展出,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的纪念。作品通过相互交叉的巨型弧线象征文化和思想的交汇,弧线相互延伸,但从未完全融合,暗示着不同观点、历史和身份的共存。
2024年10月25日开幕的贝纳·维内(Bernar Venet)“超越观念与物质”大型回顾展,跨越艺术家65年的创作历程,成为“中法文化旅游年”和“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组成部分。贝纳·维内1941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沙托阿尔努圣奥邦,“我从11岁开始决定要做艺术,14岁的时候我意识到艺术不只是在屋里画一幅画、做一个雕塑,而是要在这之上做一些超越性的东西。我们需要去追寻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家要思考艺术的本质,并超越它。”贝纳·维内身体力行的演示着他认为的艺术本质。
在这个表演场景里,他将钢制雕塑蘸满油漆,猛烈撞击展厅墙面,留下斑驳痕迹,与原有的雕塑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这也是艺术家行动的痕迹,让静止的作品含有时间。
现场蜂拥的人群给他带来一种动力,破坏原有的开幕流程。他在完成第一件作品之后,接着又做了一件。作品结束后,他满手满身都是颜料。
正在进行行动绘画的贝纳·维内
这个过程中,他使用了雕塑、绘画以及身体的行动,结合起来留下行动的痕迹,
“Time will tell(时间自己会去表达)”
贝纳·维内在行动完成后讲到。
重力
在他的行动绘画中,时间留下的还有油漆经过重力流淌的痕迹。
凤凰中心展厅中的纸板浮雕
他着迷于重力给油漆带来的变化,这在B1展厅中的纸板浮雕时期就开始了,那时他才20岁。20岁时,他在军中服役并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战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废弃采石场改造的垃圾场中看到一条高9米、宽3米的焦油(沥青)从卡车中流出,如同黏稠的黑色瀑布向下倾泻。
这一场景激发了他对黑色、废弃、死亡等话题的关注,并促使他开创了独特的纸板艺术。
维内从垃圾堆中捡来褶皱、凹凸不平的废弃纸板,抄起一桶工业油漆直接向纸板泼去。他不用笔,而是依靠重力牵引油漆向下流动,这种创作方式被称为“重力绘画”。
重力作为主导力量,使得油漆在纸板上呈现出自然的流淌和堆积效果,这种效果不仅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还赋予了作品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感。
这种通过随机方式对绘画形式的打破,对维内来讲,就是在探寻艺术的本质。
不确定
凤凰中心展厅中的《煤堆》
纸板浮雕和后来的《煤堆》是贝纳·维内艺术家身份的代表之作,他开创了没有形状的雕塑,比如煤堆
“你可以同时改变它的大小或在不同地方展出,煤不是用来创作艺术品的,而是艺术本身。”
“超越观念与物质”展览二楼
1960年代创作纸板和煤堆系列作品之后,1970年代末期,他开始对《不确定的线》进行探索,他将线堆放在墙上,一条线滑落之后,其他线依次滑落,一幅由重力牵引,随机排列的线条形成了。后来发展成遍布世界的钢线结构雕塑。巴黎的《聚合:54.5°弧×14》和北京的《聚合:52.5°弧×14》都是巨型钢线的不同组合方式,这种组合出现在世界各地40多处。
即便在2024年,他依然沉浸在钢铸弧线通过重力坠落的无序之中,在中国凤凰中心展厅二楼至五楼都有这样的作品。
弧线坠落,相互碰撞,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倒塌,危险而壮观,是他对混乱、重力、不稳定、不确定性的长期兴趣而带来的景观。也是他代表作《不确定的线》系列所形成的基础,通过偶发性的视觉力量散发出诗意与美感,成为他艺术创作生涯的最标志性作品之一。
极简
《纸板浮雕》、《煤堆》、《垃圾堆中的表演》、《不确定的线》等作品陆续确定了贝纳·维内的创作理念,带着已经形成的理念,他在26岁时去了纽约。当时他几乎不会说英语,口袋里只有 150 美元,独自登上前往纽约的飞机时,还不知道飞机降落后自己应该住在哪里。然而,到达纽约三周后,维内便结识了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列支敦士登(Roy Liechtenstein)、克里斯托(Christo)等圈内朋友。
“超越观念与物质”展览现场
到达纽约一年后,他就遇到了极简主义,还结识了一批上世纪六十年代活跃在纽约的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odd)、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丹·弗莱文(Dan Flavin)等,并和其中一些艺术家一起举办展览。从此,极简主义成为他
终身艺术创作的风格。
极简主义艺术家开启了不同于抽线表现的另一种艺术实践:
将艺术的意义从个人语言中抽离,在创作中不带入情绪化的解读,而只呈现单一性的意义。
“超越观念与物质”展览现场
贝纳·维内到纽约后还与核物理专家等数理领域的顶尖人物交好,这让
他把数学公式作为媒介引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懂得数学,就像梵高和莫奈画植物,也不是因为他们懂得植物。
极简抽象让艺术变得更加单纯,“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
“最近很多人说这个老家伙,应该玩不出什么东西了。你看我这次又展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我把指令给到程序员,程序员帮我生成之后,我也不会去看,直接做成画面给到画廊。”
83岁的贝纳·维内又开始了他新的实验。
展览时间:2024年9月28日—2025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凤凰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3号)
艺术商业编辑部
文:山山
?
?
编辑:岳岩
图片:凤凰艺术、山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