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堂公开课|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

[编者按]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最直观的呈现,是学院人才培养、教学育人的主阵地。为献礼70周年校庆,沉淀办学历史,展示办学成就,汇聚办学力量,学院从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舞蹈教育核心专业中,遴选出70堂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的代表性课程,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中专教育三个层次,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资深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中的代表性师资组成课程的主讲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学院70年舞蹈课程建设成果。


通过70堂公开课工程,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使其成为聚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核心领域的引领工程,体现北舞课程发展历史和教学传承性的传承工程,实现北舞课堂教学典型示范影响的示范工程,分享北舞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开工程和纪念前辈、托举当下、培育后人的人才工程,为建设“中国舞蹈高端人才培养中心”打好坚实基础。


课程名称: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

——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课程是中专阶段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的一部分。本课程以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能力、基本技术技巧及身体表现力为核心任务,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表现与技能需要出发,围绕翻身类技能训练,在审美风格、技法特点、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教学深化与教材拓展,从而进一步落实技能训练与身法相合、与表演相通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从课堂训练过渡到舞台表演搭建桥梁。

黄翎,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正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舞基训、身韵及中国舞剧目实践的教学与研究。执教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高年级女班》在首届CEFA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舞蹈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中荣获“教学精品课程”最佳展示奖、指导教师奖。曾主持多项北京市及学院科研课题研究,参与中国古典舞创始人李正一创办的工作室等多项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出版教材《中国古典舞基训教程——中、高年级女班》。曾在“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中国舞表演)、北京市舞蹈比赛等多项赛事中荣获奖项。曾担任全国多所艺术院校客座教授、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客座艺术导师等。


舞·师说

2024年5月11日、5月27日,附中中国舞教学科围绕《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课程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苏娅,原副院长熊家泰,附中退休专家沈元敏、彭阿兰,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刘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叶波,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党总支书记孙小娟,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兼中国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教育学院院长庞丹,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人文学院院长李馨,附中校长白涛、副校长陈庆烨,以及附中中国舞教学科部分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附中中国舞教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孙爽主持。



 

附中中国舞教学科正高级讲师黄翎:

本次公开课基于附中中国古典舞教学团队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以“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作为主干内容,针对中高年级女生身体特点开展教学。学生在较为准确和相对熟练地掌握翻身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学习身法规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技术质量、加强综合运用能力、提升身体表现力为教学重点。围绕各类翻身的劲力节奏特点、身步配合关系、空间变化运用、动态形象表现等方面进行教学细化。


在教学方法上,把握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规律,强调以腰、跨为核心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带动,从而轴转轮动向四肢韵化,实现全身配合的稳定、顺畅与协调。在教材组织提炼上,一方面把握翻身技术的自身特性,在强化不同的动作性质表现中,体现翻身的技术亮点;另一方面把握身法与技术关系,在技术多样运用中,使身法为技术领法儿、为技术放大空间、为技术转化动作语言。着重突出在技术中体现身法,在身法中强化技术,强调在基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表现能力。



 

党委常委、副院长苏娅教授: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课程是贯穿中专六年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基础课程。黄老师通过深入探究翻身技术中的核心训练步骤、要义与方法,很好地突显出其与其他技术相比的独特身体训练价值。教师结合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运动空间感知训练、以腰轴为核心的运动动势连接训练,以及重心转换训练等,不断挖掘翻身这一技术中的中国古典舞整体运动观。黄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实践中,更好更多地挖掘中国古典舞技术。



 

附中退休专家沈元敏教授:

翻身类技术技巧是中国古典舞女班基训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最有民族特性的技术技巧。黄翎老师提出的身法与技术的关系中明确表达了“把握翻身技术的自身的身法性”“把握意、气、力的内外统一”的认识,并进行较为深入的、独到的、比较高层面的分析和阐述,强调了翻身技术技巧的艺术表现力。所有的翻身技术技巧都应该是以骨盆为轴心,它是训练好翻身的核心部位。腰是动作之源,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协调上下身的作用,而骨盆又是中国古典舞尤其是女班训练中极具特点又极其重要部位,只有掌握骨盆动则全身随之而协调运动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骨盆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完成和展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附中退休专家、高级讲师彭阿兰: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技巧,它是在拧倾中的旋转,种类丰富、艺术表现力强,是中国古典舞舞台表演的重要手段。“翻身”对学生的腰腹力量、支撑力度和协调性都有较高的要求。黄翎老师及其团队建设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课程系统、丰富、严谨,风格鲜明。如性格上有抒情、刚武、灵巧,技法上有双脚、单脚、移动,空间上有高半脚尖与跳跃,也有低盘的练习。教师在课上不断强调“翻身”过程中“子午”“走留”的技法要求,体现了教师注意技术能力训练中的表现力要求,对学生掌握“翻身”技术技巧和提升艺术表现力都有积极良好的训练效果。



 

中国舞党总支书记兼中国古典舞系主任胡淮北教授:

“翻身”作为从中国古典舞中提炼的最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语言之一,其肢体运动特征凸显出了中华民族自身独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性。课程以“翻身”技术为训练核心极为重要。黄翎老师带领年轻教师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翻身技术的多样运用,突出了在中专基础教育阶段身法中强化技术、在技术中体现身法的教学主旨,学生逐步掌握了“身法”与“技法”的内在关系。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刘华副教授:

“翻身”技巧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其种类繁多且技法独特。该课程教材设计紧贴中专教学实际,通过细化各类“翻身”技巧,如“踏步翻身”“探海翻身”“翻身斜探海”“流动翻身”等,从深度到广度展开训练。教材内容结构较为清晰,从单一“翻身”训练到“翻身”短句练习,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前一阶段内容的基础上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重点既强调学生掌握“翻身”技能,同时注重并加强“身法”训练,赋予“翻身”技巧形象性表达,呈现鲜明的中国古典舞风格特征,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及舞蹈表演的培养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人文学院院长李馨副教授:

本课程体现出附中教师团队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领域多年来锲而不舍的赓续探索。从契合中国古典舞身体动律规律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附中中国古典舞教师深入挖掘中国式技法教学规律,体现出他们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黄翎老师的课程围绕从翻身技术延展而出的系列训练,以不同劲力、不同空间中的短句,兼具训练科学性与审美艺术性,展现出黄老师深厚的教学研究底蕴,这是教师对中国古典舞内在运动技法规律多年探寻的结果,是一堂极具研究和示范价值的中专课程典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叶波教授:

附中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课程。“翻身”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典型、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性技术技巧。黄翎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翻身技术独特的民族文化“圆”的艺术特质,从立圆动律的典型身法出发,在慢翻身中强调柔美绵长的全身配合,在快翻身中强调多圆连接与多样式变化,在变化中突出节奏与速度,展现干脆利落的女性形象。展示课中从单一技术到复合深化,从古典舞三圆动律特点到多圆连接方法与速度特点,配合音乐呈现出不同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凸显古典舞技术中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严谨的教学,教师梳理总结出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为中国古典舞教学提供了可靠宝贵的经验与方法。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党总支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孙晓娟: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课程是为附中女生量身定制的一门课程,专注于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艺,尤其是翻身技巧。课程的设计经过认真思考、精心编排,每个步骤都旨在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教学目标精准明确,通过逻辑严密的课程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了以腰为轴心的转动技巧。课程强调在节奏、力度和空间的多维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内在感知,使他们在完成技术的同时,实现意、气、力的完美融合,进而在身法和技法上达到艺术的完整性,最终为舞台上成功塑造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学院院长庞丹教授

通过以点带面的训练理念与方法,《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课程从技法到文化呈现出独特的训练价值。课程教材是黄翎老师在几十年中专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包括翻身训练特点、技术方法和技术表现的专项训练,以及翻身的连接、空间变化、流动性训练等不同组合教材的侧重。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专教学的系统性、规律性,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体现了教师对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建设与完善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附中校长、正高级讲师白涛: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是我校舞蹈表演专业中国舞表演方向的核心课程,开设于建校之时,发展至今已有70年。学校一代代教师不断探索钻研,形成了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黄翎老师从演员转入教学岗位30年有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基础上,不断思考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在中专阶段人才培养中承担的教学任务,同时通过钻研中国传统身体文化的特点来优化教材。她的课堂始终突出训练的全面性,以训练入手打磨学生对中国舞风格体现的能力,使中国古典舞风格、技术、能力的训练和表现在审美特征上高度统一。正是有像黄翎老师一样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教师,保证了附中的教学质量和在行业内的示范引领作用。














此次教研会搭建了跨学段、跨学校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研讨平台,以《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翻身能力深化训练(中专女班)》课程为切入点,围绕中国舞古典舞基础训练课程建设,尤其是课程中翻身能力的训练价值、训练步骤、教材实施及审美意识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附中中国舞教学科将听取各专家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助力附中打造北京市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金名片”。















来源: 校庆教学展示工作组、附中

文字: 黄翎、发言人本人

图片:附中中国舞教学科

排版:周唯、汤增祺

责编:李岳 


总第 1470 期

2024 第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