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骑士艺术Elsa Wang:这是艺术最繁盛的时代,也是艺术最无利可图的时代

2024年是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在中国台北市创立的第十一年,入驻上海外滩的三周年,也是伦敦梅费尔空间开幕的一周年。创办人王薇薇(Elsa Wang)此时已经历经了数个身份标签,从一个舞蹈者,到编舞师,到科技企业主,到摄影艺术家、藏家,最后成立蓝骑士艺术。从没有想过开画廊的她,一步一步、机缘巧合地踏入这个或许也是最适合她的艺术领域。
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创办人王薇薇(Elsa Wang)


以往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Elsa,“画廊是个介于商业和理想之间的桥梁”,Elsa从小对做生意的耳濡目染、她的科技创业经历、身为藏家的判断力、身为曾经的创作者的创造力与同理心,都被她运用到画廊经营中,使她在艺术行业始终保持热情、乐此不疲。
如今的蓝骑士艺术开创了“签约的艺术家平均年龄50岁”、“单件作品平均价格不超过一百万”的市场先例,Elsa希望能与更广泛的人群分享好的作品。对于需要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她都会亲自拜访艺术家工作室,去寻找大家还不太熟悉、风格稳定成熟、创作脉络清晰的艺术家,进行长期合作和支持。
2024年3月,为了找寻反映“当下时代最真实的声音”,蓝骑士艺术面对公众展开线上征集,遴选出了25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48件作品,举办了一场名为“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的展览。在与西方重量级艺术家合作的同时,蓝骑士艺术也将橄榄枝伸向了中国青年艺术家们。在今年的ART021上海,蓝骑士艺术将展出4位在征件展中脱颖而出的85后本土青年艺术家作品。
Elsa曾经经历的科技行业还在继续一路狂奔,裹挟着一切,带来更多未来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了诸多领域,艺术也不能除外。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被Elsa变为“这是艺术最繁盛的时代,也是艺术最无利可图的时代”,当有太多无法把控的东西,她便放弃掌控,专注到艺术的本质之上。

?????????

曹吉冈,《孤山》,2014,亚麻布坦培拉,190x150cm

2024年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蓝骑士艺术展位E11

鲁普雷希特·冯·考夫曼,《淡季》,2024
油画与拼贴于油毡板,138.5 x 122.5 cm
2024年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蓝骑士艺术展位E11

里埃拉·伊·阿拉贡,《金色海面上的小船》,2017
画布上混合媒材拼贴(黄铜和木头),195 x 130 cm
2024年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蓝骑士艺术展位E11

艺术商业
王薇薇(Elsa Wang)

艺术商业:科技领域和艺术领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科技领域的人非常理智,讲求性价比,对艺术大多是“凭什么艺术品要卖这么多钱”的态度,您对此怎么看?
Elsa:这两个领域的确是天差地别。科技行业像所有生意一样,强调速度和创新。比如过去英特尔的CPU技术带领着电脑改革的浪潮,一代接一代,大家只能迅速跟进,不然就会被淘汰。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势必被训练成以目标为导向,注重效率、精准度和成本,每一年、每个月都要增长,整个思维被这种模式塑造,哪有时间思考什么“人生多美好”“艺术多美好”?科技人很自然用效率和实际的产出数据去衡量一切。但艺术不一样,艺术没办法称斤称两,成本怎么计算出来?一件雕塑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材料的费用和投入的时间。科技业的量产思维转换到艺术领域根本行不通。因此,很多科技人士没办法欣赏艺术,他们带着科学的眼光看待艺术,但艺术是需要感知的。两者就像平行线。当然也有少数人可以平衡两者,具备两种思维方式,但由于科技领域的长期训练,其实很难转换。我自己也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我从小喜欢艺术,在脑袋中一直保持着一个独特的空间,后来转到艺术领域时,我逐渐把这一部分空间再扩大,慢慢在科技与艺术两边找到平衡。我常常笑称,从左脑到右脑的距离不过十来公分,我却走了10多年,蛮有趣的。
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


艺术商业:那您丢掉那么多年科技行业的积累,不觉得可惜吗?
Elsa:其实也没有丢掉,它一直在那里。我现在还会回去开董事会,对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事。如果一个人在公务系统或军队工作了20多年,从基层到高层都经历过,他就知道那一条训练的道路是怎样的,那套系统基本不会变。所以当我回去开会时,就是抓住几个重点,其实不困难。这种经验很好,它很实际地告诉我一个公司要成长、发展,必须具备哪些竞争力。将这种思维带到艺术行业是有帮助的。虽然我的观察是艺术行业大部分从业者还没有非常商业化。他不能过度商业化对不对?但他也不能太沉浸于艺术,因为要生存。中间必须有个平衡点。
坦白说,科技行业非常重视时间,但时间是无法掌控的,十年、二十年过去,你会忘记曾经创造了什么,因为发展太快,分秒必争。但在艺术中,时间流逝得比较慢,艺术更多关注历史和人文,是对社会的反映。虽然进程比较慢,但它能更好地把时间保留下。在科技业中,我们三个月卖不出去的库存就是快要报废了,但在艺术产业中,是3年,甚至30年后可能反而更有价值,这是二者最大的差异。
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

艺术商业:在您自己做艺术家时,意识到自己有些限制是难以突破的,无法成为心目中的伟大艺术家,您觉得这种差距是努力也无法追上的吗?
Elsa:是的,我觉得是个性上的原因。技巧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天赋便成为关键因素。每个艺术家在突破自我限制时是最难的。举例来说,我当时做摄影展,其中有一张半裸自拍照,虽然我的初心是身体来自每个人,是父母给予的,没什么好羞耻的。但我始终突破不了自己面对大众展示身体的心理障碍。就算是半裸,我也要遮住眼睛和嘴巴。后来意识到我没法迈过这道坎。坦白讲,我认为大部分人也无法接受。而顶尖艺术家需要突破这些内心的难关,我并不想逼迫自己去做这个突破,因此选择不做艺术家,转向收藏、画廊经营,这是我最舒服的方式。像翠西·艾敏、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等几个知名女艺术家,她们毫不在意世俗眼光,做的都是更离经叛道的作品。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们应当怀着佩服和敬仰的心态来看待这些艺术。裸露,是一种自我面对,当自己都面对不了的时候,很多事情可能无法发挥到极致,创作就抵达不了人心最深处,还是差了一层共鸣。
艺术商业:还要顾及家人的一些想法。
Elsa:对呀,而且我也有一点点身份了,实在是太难了。可能年轻的时候还行,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了,真的没办法。形容一下就是“站在悬崖边跳不下去”的感觉。那就算了。
艺术商业:那什么样的艺术家才能称得上是伟大的艺术家?
Elsa:我只能说佩服的艺术家,或者说在艺术史上留下神性作品的艺术家,即使不知名,可是作品里是有神性的。伟大的艺术家内心充满神圣和庄严,当天赋和技巧达到巅峰时,就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当然,伟大的艺术家不一定有名,但他们的作品会流传下来。像古希腊和古埃及时代有很多无名艺术家作品,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及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些杰作,我觉得这些了不起的作品代表了背后了不起的艺术家,尽管我们不一定知道他们的名字。
中国85后青年艺术家征件展“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蓝骑士艺术Bluerider ART 上海·外滩


艺术商业:您说您收藏作品是靠直觉和感性,但实际上这种直觉感性也是由您的教育经历、经验和价值观塑造出来的。画廊签约的艺术家风格和您收藏的作品体系有哪些不同?
Elsa:可以说有一部分相似,但不是全部。画廊毕竟要考虑受众群体,因此在价位上有一定限制,比如不会超过100万人民币。我们的艺术目标是广泛受众,而不只是金字塔顶端的高端人群。如果我们全部做二级市场或是高价艺术品,那只会接触到少数的顶尖阶层,这不是我想要的艺术事业。我在个人收藏上没有什么限制,喜欢的就收,但画廊在挑选艺术家时会有方方面面的考量。比如我个人喜欢中国古典风格的作品,但因为画廊定位是西方当代前卫艺术,所以我们并没有代理这类作品。
艺术商业:从收藏开始到现在,您觉得自己的收藏趣味发生了哪些变化?
Elsa:我刚开始收藏时没有什么限制,觉得有趣的就会收一两件。虽然我列举了几位耳熟能详的女性艺术家,但也收藏了像威廉·肯特里奇这样的艺术家。现在的收藏更集中更浓缩,不像以前那么广泛,反而更走向古典风格。
我不太参与拍卖,所以名家作品较少,大多是从当代艺术中寻找带有古典气息的作品。我关注的、在乎的是艺术家内心的一种纯粹度,这种纯粹会反映在作品上。看到这样的作品时,我会去求证艺术家本人的状态。但如果只是偶尔收一两件好玩的作品,就保持一些朦胧的美感,不去求证。如果可以长期收藏,我会关注艺术家,会尽量和艺术家交流。
李聪,《梦1号》,2018,纸本水墨设色,32x46cm
青年艺术家征件展“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展出作品

艺术商业:您提到“纯粹”这个词有些抽象,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Elsa:“纯粹”应该指的是艺术家对某种事物的长期研究、专注,以及在这个领域里的迷恋,并且没有被商业世界或外界过多干扰。他们一直走在自己的路上,这条路具有高远的意境,不太迎合大众类型。比如,我们有位艺术家专门用银针笔创作天文宇宙题材的作品,从她的技法和内心世界中能看出极高的纯粹度。我所说的纯粹是指作品的灵性,那种灵性没有被世俗干扰。
艺术商业:在当下的外界环境中,尤其面对互联网和大量信息干扰,要保持这种纯粹对年轻艺术家来说似乎很难,尤其还要顾及生存。
Elsa:对,非常难,所以这样的艺术家比例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偏好古典的东西,因为其中的纯粹性更接近神性。的确这部分人比例很小,但还是有的。

代俊鹏,《余荫山房造境》,2024

纸本设色,39.6×34.3cm

青年艺术家征件展“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展出作品


艺术商业:您觉得这次青年征件展览中,有符合您说的这种特质的艺术家吗?
Elsa:有。展览中共有25位艺术家,我们后来签约了四位艺术家。比如代俊鹏,他的山水画非常空灵,见过他本人后发现他是一个很佛系、思想干净的年轻人;汤嘉欣擅长刺纸艺术,细腻而专注;青格乐图是蒙古族艺术家,画“三颗石头”系列,蒙古游牧民族以三颗石头为家,敬天敬地、敬诸仙;还有皮凯,比较特别,他喜欢打游戏,打游戏打得很纯粹,作品就是受游戏启发。他认为游戏中的奋斗与人生的奋斗是一样的。
艺术商业:这次展览在业界收到的反馈如何?
Elsa:我们每天都会收集来自展场参观的反馈,这对我们很重要。参观者非常多元,从20多岁的学生到60多岁的退休人士都有,各行各业,金融、法律、公务员、科技等行业。我觉得这是蛮理想的受众群体。首先他们觉得这次展览很不一样,因为都是中国的青年艺术家,然后他们觉得作品比较能进入他们的内心,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还有,年长一些的观众也表示很受震撼,年轻一代的艺术表现和他们那一代差别很大。所以我认为这次征件展览很成功,虽然是第一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85后、90后、00后艺术家从心灵出发的想法。
皮凯,《和平下会有风景》 ,2023
布面油画、树枝,90x150cm
青年艺术家征件展“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展出作品

艺术商业:青年征件展的后续计划是什么?类似的征件展以后还会举办吗?
Elsa:会。坦白说,在这次征件展之前,我们并没有经验,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第一次开始就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按几年前在台北举办过征件展的形式进行,那次是公益性质的,但这次更加复杂,从征件到最终签约。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的接受度很高,而且我们也挑选到了几位可以长远合作的青年艺术家。未来我们希望第二届征件能吸引更多青年艺术家投稿,因为很多人对第一届的定位并不清晰。经过第一届的经验后,让大家了解,我们将带领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进入一级市场,比如台北的群展、021博览会、台北和伦敦的个展等,帮助他们进入国际市场。这个很耗时、人力负担大,但我们计划在2025年再办一次,呈现85后、90后、00后这些群体整体作品的趋势。
艺术商业:您提到未来会办群展、个展和参展博览会,是所有25位艺术家都参与吗?还是只有签约的可以?
Elsa:其实关键还是在作品本身。我们会告知25位艺术家,如果有新作品可以给我们看,我们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展出。同时,四位签约的艺术家会更有计划性的推广安排。
我们希望艺术家不断创作,平台则提供展示的机会。只要作品足够好,就能在平台上展出,并不局限于是否签约。对于签约的四位,我们会更集中地一起努力推广。

青格乐图,《席地扎营》,2023
布面矿物颜料,160x90cm
青年艺术家征件展“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展出作品

艺术商业:近几年尤其明显,艺术行业似乎也被卷入了一种快速迭代的节奏,电子媒介、社交媒体逐渐占据生活,现在人工智能也崛起。您觉得未来艺术家的创作趋向会有怎样的变化?一级市场如画廊的形式是否会受到影响?
Elsa:过去五六年,这种变化尤其明显。我觉得资本的流动和AI的发展加速了这种趋势。如今是艺术最蓬勃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跨界搞艺术,文化、时尚、文旅等等,什么都要跟艺术沾边——同时也是最无利可图的时代,因为艺术家多过了藏家,甚至艺术家的成长比例比藏家成长比例还要快。
竞争非常激烈,僧多粥少,所以行业内卷不可避免,像科技行业过去一样,最后只剩Top 3,中间商什么的全没了。整个时代在变化,你也没办法,艺术行业一定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至于具体怎样变化,我也不知道。对我来说,我会回归艺术的本质,不去过多关注潮流变化。一级市场确实面临挑战,二级市场拍卖也有压力。而且不只是在亚洲,整个世界都有这种趋势。跟富人结构的变化也有关系,没有多余的钱怎么购买艺术品?AI的发展也会带来未知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唯一能继续前进的力量,就是回归艺术本质。只要四个空间的展览办好,艺术家拿出最好的作品,自然会有慧眼来欣赏;如果急于求成,拿出来的作品粗制滥造,那别人有太多选择,为什么要选你的?
艺术商业:疫情后,全球艺术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您画廊所在的中国、亚太地区和伦敦,您观察到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Elsa:显著的变化是富人财富的重组,特别是在中国,过去以房地产为主,现在正在转向。艺术收藏毕竟需要多余的钱,财富来源的变化自然会影响收藏趋势。疫情过后,金字塔顶端和下面一层的结构变化都不小。如果大家都追求quick money,艺术自然会被拉进投资里,从而产生又快又卷的问题。我们没有去追逐短期获利,把大部分心思放在好作品上,能让藏家长期收藏的作品。每个城市的状况都是一样的,差异性在于吸引的客群有所变化。比如,过去有能力购买100万作品的人少了,转而增加了三五万的收藏者。财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这影响了各个阶层的市场表现。我认为,蓝筹画廊也不好做,每个阶层都不好做。我们伦敦画廊对面有家经营了30年的纽约画廊也关了,各个行业都不容易。
汤嘉欣,《刺纸·其五》,2023
纸上色粉综合材料,42x30cm
青年艺术家征件展“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展出作品

艺术商业:作为一位跨界的艺术工作者,您对进入艺术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Elsa:首先,最好有一份稳定又跟创作相关联的工作,能够保障基本收入,避免因为生存压力而影响创作。许多年纪大的艺术家能坚持到五、六十岁,他们都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大部分是教授,在学校教授艺术,一面教,一面自己创作。直到条件成熟了,就专心投入创作。所以我认为艺术创作需要坚定地不被外界影响,生活和家庭保障很关键。年轻艺术家也应该积极接触外界,不能一直躲在象牙塔中。坚持创作,有机会就在平台上发表作品,最关键的是“做自己”。如果发现这条路不适合,早点转行也不错。我自己不就是转行过来的?

艺术商业编辑部
采访、文:Lynn?????
编辑:林子???????
图片:蓝骑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