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吕布的中国情缘


2002年,山西平遥。胡武功/摄


马克·吕布(Marc Riboud,1923-2016),法国著名摄影师,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之一。他从1957年开始,来中国拍摄20余次,用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直觉捕捉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面貌。他的摄影作品对中国的纪实摄影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经典瞬间已经成为20世纪的时代缩影。


2001年,马克·吕布在平遥摄影节上。吴家林/


2001年,马克·呂布在山西平遥拍摄。吴家林/摄

2004年,马克·吕布在山西晋城拍摄。司苏实/摄


马克·吕布的光影之旅


在摄影艺术的浩瀚星空中,马克·吕布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马克·吕布14岁时,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并对他说道:“你不善言辞,那么你要学会观察。”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二战”期间(1943—1945),他作为一名工程师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但心中摄影梦未灭。他渴望冒险,摄影成为他逃避害羞性格、表达自我的途径。1951年,他前往纽约旅行,在博物馆中受到了摄影作品的强烈震撼,毅然放弃稳定的工程师工作,全身心投入摄影。

1953年,马克·吕布受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启发,前往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烟,手持画笔,就像是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舞者,正在排练一场轻松的戏剧。这是他第一次登上《生活》杂志,也是从那时起,他进入了享有盛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并在两年之后成为一名正式会员。


马克·吕布送司墨(摄影师司苏实之女,《沉默者的话语:马克·吕布与贝特朗·埃韦诺的对话》图书译者)的明信片。上面是马克1960年在加纳拍摄的照片,车上写着“年轻真好”。马克字迹:“这很适合 ‘’!!



不解的中国情缘


马克·吕布与中国的缘分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仍然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然而,马克·吕布却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多次获得进入中国拍摄的机会。

1957年,马克·吕布得到了中国的签证,他一天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动身从香港进入内地。马克·吕布一路北上,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在火车上,他拍下了一位穿着黑色衣裤的中年女性,左胳膊拉着椅背,右胳膊扣在左胳膊上,头斜靠在右胳膊上,造型别致,脸上若有所思。这名妇女的装扮朴素,但身上却有一种成熟的优美,从这张照片中,能够看出马克·吕布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他认为中国人身上有一种尊严感。

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剧院、学校,马克·吕布在向导的陪伴下无休止地行走着。他踏遍了泥泞的稻田,从南到北穿越整个中国,积极地探索着这片封闭而又神秘的东方国土。他的镜头下,既有繁华的都市景象,也有宁静的乡村风光;既有忙碌的工人身影,也有悠闲的市民生活。

马克·吕布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如果我们把马克·吕布的《最后的贵族》《工地上的知识分子》《电气烫发》《手持大哥大的姑娘》排列在一起鉴赏,会明显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生活的变化。马克·吕布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影像语言,捕捉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一个个瞬间,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新中国的沧桑巨变。


1996年,马克·吕布在北京与吴家林(左)、肖全合影。黄庆军/摄


2002年,安哥和马克·吕布在山西平遥。安哥/供图


1993年6月7日,马克·吕布、左起:肖全、杨延康、韩磊、高家索、吴家林在深圳晶都酒店。张新民/摄 


1993年6月7日,在昆明生活工作的吴家林,在深圳与马克·吕布相遇,他的照片感动了马克·吕布。杨延康/摄


2010年3月10日,在上海街头,左起:令胡歌、凯瑟琳·吕布、吴月华、马克·吕布、吴家林、尚陆。令胡歌/供图


摄影艺术的交流与碰撞


从1957年起,马克·吕布先后2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对中国社会,对中国人的命运有着令人吃惊的敏感与理解,以至于把握它们时所选择的摄影语言是那样准确。他曾说:“发现中国的最好办法或许是用你个人的眼睛,比起任何地方,在这里关注细节和运动更能带来知识与理解。”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摄影界正力图挣脱模式化的新闻宣传摄影和唯美且日趋商业化的沙龙摄影,在这时候,马克·吕布的摄影被介绍进中国,他的纪实摄影手法和理念,以及摄影背后所蕴含的人道关怀,为中国的摄影界带来了新的视角。

2023年是马克·吕布的百年诞辰,同年12月16日在浙江杭州高帆摄影艺术馆举行纪念活动,活动由浙江省摄影家协会、浙江摄影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杭州市萧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活动主办方还于2024年6月推出《历史之镜:马克·吕布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随着这本书的出版,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位法国摄影大师在中国的旅程,以及他与中国摄影师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历史之镜:马克·吕布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汇集了顾铮、海杰、胡武功、李楠、吴家林、萧沉、肖全、张新民、张艺谋等学者和摄影家、艺术家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回顾了马克·吕布的艺术生涯,更深入地剖析了他的摄影理念和创作思想,展现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摄影界的影响。同时,书中也收录了马克·吕布妻子和侄子等亲人的纪念文章,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马克·吕布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摄影师的人生轨迹。这部文集不仅是对马克·吕布艺术成就的回顾,更是对他一生追求真实、追求美的不懈精神的传承。这些文章与图片还反映着中国摄影史的变迁,成为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参考。




2023年12月,马克·吕布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高帆摄影艺术馆举办


马克·吕布百年诞辰纪念编写组 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24.6



於琛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浙江摄影出版社编辑



阅读推荐


《我见:马克·吕布经典纪实》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



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他二战期间曾参加法国抵抗运动,之后进入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并从事过工程师工作,1951年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摄影中。1952年,他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随后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57年,马克成为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此后他来往中国达20余次)。1968年、1972年以及1976年,他对北越作了数次新闻报道,从越南和美国两个视角记录战争。


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法国著名诗人安德烈·维尔泰在《马克眼中的世界》中描绘了一个漫游、嬉戏、流浪的视角,马克的摄影正是以这样的视角,对世界种种细节进行的敏锐观察和温情表达。


从黄山到埃菲尔铁塔,从上海到吴哥窟,从伊斯坦布尔到五月风暴和独立后的阿尔及尔,马克·吕布通过他的镜头,捕捉了世界各地的多样面貌。正如玛格南图片社前任主席马丁·帕尔所写,“吕布是少数几个将新闻摄影和艺术世界结合起来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世界的瞬间,更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人类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马克·吕布的每一张照片都如同安德烈所言,“在心与心的低语间显现”,带着温柔的乡愁或直白的讥讽,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现实之美。“我拍照就像音乐家哼唱一样。凝视风景就像聆听音乐或阅读诗歌一样,有助于生活。”这是吕布对摄影艺术的独特见解。他的作品并未将苦难转化为夸张的戏剧,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人视角,达到更为精致的敏感度。


他的作品如同长长的回声,在跨越大陆、城市和人群的过程中相互呼应,展现了一个始终强烈、不断更新的世界。在这本书中,幽默顽皮的目光、构图的美感、线条和形状相互交织、对立、融合,体现了他对美和现代性的理解。






新书上市 扫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