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Python之父至今还是一个程序员,不做Leader不做管理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位工程师的故事,这位工程师相信大部分程序员都应该非常的熟悉和了解,他就是Python之父,吉多·范罗苏姆。


吉多·范罗苏姆(Guido van Rossum),生于1956年3月1日,是一名荷兰计算机程序员、Python编程语言的发明者。


他之前一直在知名的软件Dropbox工作(后面去了微软),令大家很惊讶的是他只是作为一名程序员在这个公司工作,不是leader,也不是一个管理者。


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就是

“我只是喜欢编程工作,只喜欢专注自己的事情,并不喜欢管理类的工作。在很早的一段时间里面,我确实管理了一个小团队,但是我并没有什么好结果,相对于管理来说,我觉得写代码更加的轻松和舒适。相对于过去的经历来说,我更喜欢沉浸式做事情,而不是教别人怎么做。”

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很多程序员能够做了很久,甚至能做到他们60岁,70岁,并且真心热爱写代码。这里面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工作环境就允许一名工程师长久的写代码,不会因为年龄问题而被辞退。


只要有实际的产出,实际上年龄反而会成为一个优势,当然也确实有很多不思进取的程序员被淘汰。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也是类似的观点,对于很多国外的老板来说,更关注员工的产出而非年龄。


但在国内看起来,我们程序员行业非常关注年龄,就是因为我们大量的工作都在低水平内卷,用年龄作为一个淘汰标准。


第二个原因是他们工程师有写代码的兴趣。


今天刚刚有一个程序员读者问我,他说他做的产品他自己也不会使用,所工作中没什么正反馈。对于写软件这份工作,他既没有特别喜欢,也没有特别的倦怠,但就是寻找不到工作的激情。


这就话说出了国内大部分程序员的状态,一份糊口赚钱的工作而已,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这个我觉得也是我们中美程序员的一个巨大差别,可以看到类似于Python之父,他们年纪已经如此之大,并且如此知名,还依然热爱写代码这份工作,乐此不疲。


但在国内我想大部分程序员都是为了赚点钱来写代码,这两个追求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没有热情,自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写出好软件来。


另外我们国内大部分人往往会把写代码看作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工作,甚至提起来自己是撸码都有一种羞愧感。除了我们的所谓的师医公能够排得上名号之外,大部分其他工作都是下三等。


所以这里面就导致了另外一个观点,很多程序员并不以自己的代码工作为荣,都想方设法想要晋升到管理者,追求虚头巴脑的管理,远离写代码。


所以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下,程序员是有不同的生存路径的,以前机会好还能赚点钱,现在如果真的不喜欢编码,那就不要来这个行业。


如果真的喜欢编码,程序员也是可以做到退休的。如果你热爱写代码,那么程序员可以是全世界最有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