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账》葛宇路,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90×90×90:中国青年艺术家调查」是北京当代艺博会发起的针对Y、Z世代艺术家的田野类型考察,通过向90位出生于1990年前后的艺术家提出90个与他们创作、生活、价值观相关的问题,试图去描绘和梳理这一代际艺术家的群体面貌和时代特征。90×90×90会衍生出主题类型的展览项目,以及出版物、视频和音频等类型的内容。
90×90×90
葛宇路
葛宇路、鲍栋
2024年1月27日
北京 潮白河边燕郊侧
Part1.
截止到今天的艺术生涯
×1
你是哪一刻决定当艺术家的?
大二,上课的时候我问老师怎么能够当艺术家,老师说你开始做艺术,你自己承认自己就可以了,那个时候就决定承认自己了。
×2
古今中外,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有哪些?
艺术史里记载的和没记载的我都喜欢。
说几个名字。
沃霍尔、博伊斯,乱七八糟的,比较近的是之前在木木美术馆做个展,布鲁斯·瑙曼我也超喜欢。还有一些带对抗性的、博弈性的、介入现实的、对公共对社会有一些调整的我都喜欢。
×3
中国当代艺术家里谁对你影响最大?
那也很多了,从根儿上说徐震影响我挺大,可能他都不知道。他做Art-Ba-Ba那个论坛,我读书的时候经常看。
那个时候还叫黑社会吧,就先是叫“嘿社会”,然后叫Art-Ba-Ba。
我看的时候就叫Art-Ba-Ba,有超级多资料,艺术家的资讯很全,在上面看了好多。这就得报菜名了,太多了说不完。
×4
推荐一个你同代的艺术家。
跟我同龄吗?还是同代?
同代吧。
怎么定义这个代?
就是80、90。
胡向前。
×5
创作至今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我觉得是第一件,“带着石头去生活”。
×6
你自己的哪个展览对你来说最重要?
精神层面我想起来应该是“每个人的东湖”。现实转折意义的还是央美的毕业展吧。实际上它也不是在那个展厅里那么简单,因为它与整个互联网做了一场展览。
《东湖站》,2015
×7
你在哪些院校学习过艺术?
我的本科教育经历是湖北美院,研究生是中央美院。学习过程中川美的李一凡也指导过我。广美我也找过黄小鹏,也看耿建翌、张培力他们一些文章,反正就很杂。
×8
你目前合作的画廊是?
北京公社。
×9
你最希望和哪家画廊合作?
我觉得北京公社挺舒服的。
×10
经常看的艺术媒体是哪些?
ARTFORUM中文网、Hi艺术这类中文媒体吧。
×11
最欣赏的国内非营利机构是?
最说不上来,我觉得挺多机构都有优点,非营利的话……
说一两个名字就行了。
欧飞鸿他们那个《刺纸》算机构嘛,或者他们算自我组织吧。我觉得他那个思路挺好玩,也影响挺多朋友的。
×12
第一个收藏你作品的人是谁?
宋冬。
Part2.
作为工作的创作
×13
工作室多大,属于什么类型的空间?
其实不算工作室,在通州那边,现在住朋友的一个房子。
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房子。
一个小别墅,一百七十平。生活没问题,我也不需要那种大空间做作品,所以够了。
×14
工作室离市中心的距离?
30km吧。
×15
你每天按时工作吗,工作多久?
我不按时,但是每天工作挺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开会、讨论、推进一些项目。
大概多长时间?
不定,有的时候就一天到晚,说起来不像工作,但也都是工作的理由。
《备用电源》,2020
×16
你是夜里工作还是早起工作?
一般是中午开始,然后干到晚上。
×17
工作中会播放音乐吗,是什么音乐?
不放,听播客。
×18
你持续多年关注的艺术主题有哪些?
介入性、公共性、社会性,或者某种强调真实性的这一类吧。
×19
描述一下目前正在创作的作品。
就说上次咱们聊过《汗》那个吧,收集别人汗滴落的声音,合在一块做成一场雨。
×20
下一个展览是什么时候,在哪里?
还没有计划。
×21
除了艺术,你还得做别的工作吗?
做呀,我在一个社会性的项目基金会里做一些工作。有时候也跟一些策划,也有一些社会事务对接。
×22
假如你可以拥有艺术圈的第二个身份,希望是?
策划人吧,不一定是策展,就是能够组织一些好玩的事情。
《葛宇路》,2013
×23
除了艺术家,第二个想从事的职业?
厨子。
×24
你作品的第一个观众通常是谁?
一般情况下,那肯定是我自己和路人,不知不觉被卷入的路人。
葛宇路在东湖捞“东湖”
×25
最近你印象最深的一篇艺术评论是?
那都不算艺术评论吧,是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上描述艺术机构的现状、未来和亟待改善的一些问题。
×26
除了艺术圈,你和哪个圈子的人交流最多?
广告、策划、泛文化圈、新闻媒体、纪录片,音乐偶尔也有一点点。
×27
那你觉得艺术家分性别吗?
艺术家当然分性别了,男艺术家、女艺术家面对的状况完全不一样。
×28
你依赖才华吗?
太难定义了吧,我依赖所有能依赖的东西。
×29
说一个你的创作秘诀,或者作品中的秘密。你有没有做过一个作品,所有人都不知道的?
曾经差点有,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哈哈哈。我觉得尽量还是在真实的游戏中间去玩吧。
《吹往北方的风》,2019
×30
创作不顺利的时候会去做什么?
去生活吧。
×31
是自然还是人文给你更多的灵感?
都有,人文过多了就需求自然,自然多了就要人文。
×32
你觉得艺术家最重要的素质是?
平等对话的能力吧。
×33
你最想尝试的艺术媒介是?
我好像没有专注于媒介,就是看这个事情怎么在生活状况中激发出一些多维的面吧。
×34
你最不擅长的艺术媒介是什么,为什么?
搞钱、拉赞助,哈哈哈。
×35
出名和有钱,选一个。
这问题好难回答。
凭自己的直觉。
有钱。
×36
如果不做艺术,你会去做什么?
好像什么都可以是艺术。
2021年创作的作品《对视》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现场
Part3.
艺术之外的往事
×37
那你是哪里长大的?
湖北武汉。
喜欢那里吗?
以前喜欢,现在有点又爱又恨。
为什么呢?
喜欢是因为它有很多地塑造了我性格的一面,觉得不好的地方是那边现在变得保守。
×38
那你觉得你长大了吗?
分情况吧,有时候我还是挺幼稚的。
×39
你父母的职业是做什么的?家庭背景是什么?
我妈是什么都干过,因为她高中学历,所以干活很辛苦,干过育儿、加油站、做饭、月嫂就是什么都弄。我爸就是一个教师,然后转岗的公务员。
×40
你上一次见父母是什么时候?
有半年了。
×41
他们懂你的艺术吗?
我觉得我爸可能稍微懂一点,但是他从来不说,我妈应该是不懂。
×42
那你做艺术能养活自己吗?
这很难说,因为有些东西它不是直接通过艺术进行交易,是艺术带来的一些东西转化成效益、流量、影响力这些,然后与合作方再有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反正你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的,是吧?
对,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陪聊艺术》,2018
×43
那你最讨厌亲戚问什么问题?
“打算生几个?”
×44
你怎么评价你生活的这个城市(北京)呢?
非常好,非常野,很有生命力,也很有张力,虽然有很强的管制,但是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45
你还想去哪个城市生活?
这几年很多人问这个,我觉得基本上就在这儿了。
×46
你希望你的伴侣是同行吗?
无所谓。
×47
那你最希望ta具有的品质是什么?
理解我,给我空间。
×48
你自己最羡慕的品质是什么?
一直在跟一些东西做有点像是某种拧巴的抵抗吧,有些人会很拧巴,但是那种持续的斗争精神我总是很尊敬的。
×49
你会结婚吗?
会啊。
×50
你会想要孩子吗?
看我女朋友。
Part4.
艺食住行财米油盐
×51
你今天起床吃的是什么?
今天起床后吃的腊肉、蒜苗、豆丝。
×52
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见面的人是谁?
我女朋友。
《甜一点》,2012
×53
你的宠物叫什么名字?
没有宠物。
×54
你什么星座?
射手座。
×55
i人还是e人?
调停者INFP。
×56
经常去的咖啡馆有哪一家?
不怎么去咖啡馆。
×57
经常去的酒吧?
也不怎么去。
×58
最喜欢的一种酒是什么呢?
不喝。
×59
经常去的餐厅?
麦当劳。
×60
最近喜欢吃的菜?
板烧鸡腿堡,哈哈哈。
×61
经常去的club?
不去。
×62
最喜欢的商业品牌是?
优衣库,严格来说是闲鱼,都不是优衣库,哈哈哈。
×63
最近一次旅行去的哪里?
敦煌。
×64
最近在阅读的是什么?
刚读完一本《地理与历史》,快读完的是《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探寻中亚大陆的一本有点像游记的书。读一半的是大卫·格雷伯的《债》,还有零零碎碎的一些敏感读物,哈哈哈。
×65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什么天气?
暖和的天气吧,春天夏天秋天都行。
×66
你上次体育活动是什么?
昨天晚上,引体向上。
×67
你最经常的娱乐方式呢?
打游戏、看书、看剧、看电影、听播客。
×68
你去过的离这儿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纽约。
Part5.
电子屏幕的前与后
×69
你经常用的社交媒体有哪些?
以前是微博,后来是朋友圈,最近是小红书和抖音。
×70
你的微信总共加了多少人?
6000多。
那么多啊?
×71
最常用的emoji是哪一个?
×72
那你的朋友圈设置了几天可见?
3个月还是半年,我忘了。
×73
你微信拉黑多少人?
拉黑了一个。
×74
你日均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大概多少?
1-5个小时吧。
×75
什么情况下你会给人打电话或者语音通话?
需要聊清楚,开会或者跟我女朋友有些事情的时候。
×76
那你最喜欢的电子游戏是?
一直在变。
×77
那你最想戒掉的是什么?
没有吧,倒不如说我最想让什么东西上瘾,哈哈哈。
×78
你目前最焦虑的是什么?
事情太多太琐碎。
×79
Emo的时候是安静还是折腾?
应该是安静的。
×80
你想做的最刺激的事是什么?
那就是还没做的呗,就蹦极吧,玩世界上最高的蹦极,几百米。
×81
上一次关注的公共话题是?
就类似这种,像我们今天站在这儿的问题和答案。那次是问人的精神得往哪个出口上走,如果到处都堵得这么严的话。
Part6.
在时代幕间返场
×82
你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意思吗?
嘿嘿嘿,有意思。
×83
那你最想去哪个时代看一下?
我哪个时代都不想去。我就觉得扔到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意思的时代。
×84
请你问上一代艺术家一个问题。
其实问过他们好多问题,有些已经有答案,所以好像现在这一下子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85
请提醒00后一件事。
也没什么好提醒的,我提醒的都是我的问题,对于他们可能已经不构成问题了。
×86
20年后你会是什么状态呢?
20年后不知道,任何状态都可以吧。
×87
在这个时代,你是选择卷还是躺?
我觉得我在卷。
《假日时光》,2020
×88
如果这个时代没有你会怎么样?
不会怎么样。
×89
你明天的日程安排是什么?
明天可能起来把一些人家找我要的文件信息给回了,然后晚上有一个对谈,大概就这些。
×90
问我一个问题。
我们晚上吃什么,哈哈哈。
吃点热的。
葛宇路
Ge Yulu
葛宇路,199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201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实验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
Ge Yulu (b. 1990, Wuhan) graduated from the Media Art Department of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in 2013 and received an M.F.A. from the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a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2018. He now lives and works on the outskirts of Beijing.
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他的个展曾在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举办。他近期参与的部分展览包括“From Luther to Twitter: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德国(2020);“情的时代”爱知三年展,日本名古屋(2019);“无界艺术季”,扉美术馆,中国广州(2018);“家的变迁”,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日本金泽(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中国北京(2018);“应力场”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2017);“抗体—新视觉艺术节 2017”,华美术馆,中国深圳(2017);CAFAM 双年展—空间协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等。他曾入围 2019 艺术8青年奖以及第十三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9)。2020年,他在北京公社的同名个展“葛宇路”荣获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 - 创新奖”。
Ge Yulu’s interests lie in the witty expressions in public urban space. Through his art, Ge Yulu strives to mock the hidden paradox in life. By interven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public space using his body, Ge Yulu aims to create new dynamic relationships. He held solo exhibitions at Beijing Commune, Beijing, and Fei Art Museum, Guangzhou. His recent group exhibitions include “From Luther to Twitter.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Berlin,German(2020);“Aichi Triennale 2019 - Taming Y/Our Passion”, Nagoya, Japan (2019); the 1st Borderless Art Season, Fei Art Museum, Guangzhou, China (2018); “Altering Home”, 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Kanazawa, Japan (2018); “the Exhibition of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Beijing, China (2018); “Stress Field: the 4th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Hubei Art Museum, Wuhan, China (2017); “Antibody Fresh Vision 2017”, OCT Loft, Shenzhen, China (2017); “CAFAM Biennial: Negotiating Space”, CAFA Museum, Beijing, China (2016), and etc. He was nominated for the “Art 8 Prize Youth Finalist Award” and the “13th AAC Art China Young Artist Finalist Award” in 2019. His eponymous solo exhibition “Ge Yulu” won Gallery Weekend Beijing 2020’s “Best Exhibition Award-Innovation Prize”.
* 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受访艺术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
正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