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团队分享|“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国博展出 幕后花絮
观众热情参观“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
“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火热展出中。看过展览的观众纷纷表示,大开眼界,很自豪,为祖国极地考察事业点赞!
@星期七: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来了!有一说一,国博大厅真的好适合办这种展览~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展览文创也太可爱了!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读懂展览,在这里,国博策展团队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倾情分享展览“诞生”的幕后花絮,以飨观众。
“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自2023年11月开始策划,历时8个月,于2024年6月2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长廊”与广大公众见面。
本次展览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极地考察4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汇集全国40余家单位130余件(套)展品,其中极地科考破冰船、极地科考站等超大比例模型均是为展览量身打造;南极陨石、各型科考装备、首征南极考察队员日记、带有北极熊抓痕的冰浮标等多件珍贵展品均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展览是在观众的注视下一点点“布”起来的。在8个月的筹展过程中,撰写大纲、筹集展品、展陈设计、场外加工、展品运输、施工布展等环环相扣。这期间,不仅得到了参展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理解与支持。
鉴于展览地点是国博公共空间,为不影响观众正常参观,施工布展工作常常是从闭馆后的晚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间进行的。大家团结协作、夜以继日地奋斗着,这是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也是团队精神的生动写照。终于,在每天数万观众的目光中,展览在党的103岁生日前夕顺利展出。
无数个细节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成就了精彩的展览。布展中的国博“艺术长廊”一天一个样。
6月19日零时,皓月清辉的夜晚。“雪龙”号及“雪龙2”号船模型搭乘运输车抵达国家博物馆。夜晚静谧,空旷的展厅里,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雪龙”号及“雪龙2”号被人们称为“双龙”,是目前我国的主力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依托“双龙”,我国极地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拓展。
本次展览展出的“雪龙”号船模型长8.35米,“雪龙2”号船模型长6.12米,是目前可以见到的除真实船只外最大比例的模型,也是展览中仅次于秦岭站1:15模型(长9米)的第二和第三大展品,是展览当之无愧的“明星”。
为了展现好“双龙”雄姿,让现场观众对极地考察船有切实感受,自2024年2月底,策展团队就着手进行图纸缩比、实船考察等。历时三个月的制作,四个昼夜的运输,“双龙”船模型运抵国家博物馆。运抵现场后,为保证船只细节能够更加完美地呈现,“双龙”船模型还经历了整整7天的组装、修饰和调整。
展览现场再现了“双龙”探极、破冰前行的震撼场面,这是整个展览中筹备时间最早、制作难度最高、运输难度最大、布展时间最长的展品,创下了展览的多个“之最”。

如何能够通过展陈语言,将距离我们万里之遥的极地“搬”到展厅,向观众展示其复杂的环境特点,让观众能够感悟极地考察的艰辛不易与这项伟大事业的魅力?展览展出了极地采集的陨石、矿物,设立了极地生物标本展示互动屏并设置了独立的“极地之旅”多媒体区。
观众观看矿物、极地动物标本,体验“极地动物集锦”互动屏
在“极地之旅”多媒体区,十分钟的影片,是展览项目组从近年极地考察中记录的几十个小时的素材中甄选出的精华。
这段视频,展示了在寒风如刀、冰坚如石的环境中,“双龙”破冰船反复冲击冰面,开辟出一条条探索之路;展示了极地科考队员在风雪中蹒跚前行,留下一项项扎实的科研成果;展示了极昼时,太阳平行滑过冰雪之巅,暗夜时,极光舞动,映照出璀璨的天空;展示了憨态可掬的企鹅在壮美的蓝色冰海中滑过,渺小的身影蕴含了强大的生命能量……
观众沉浸在“极地之旅”多媒体区
图片视频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