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虹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8日,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正式开幕。
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进行学术支持,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分为“集”和“传”两个板块,旨在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军械库(Arsenale)展区游览路线的最后部分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
在展览中,汪正虹带来她的作品《百鸟图迹》,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人们重新回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重新链接。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海报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汪正虹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公共艺术与金属艺术方面均有深厚学习背景,致力于公共艺术与金属艺术的有机结合,并长期从事公共艺术及工艺美术的创作、教学与研究。
在本次“美美与共:集”展览中,汪正虹带来她的作品《百鸟图迹》。作品以五代时期黄筌的绘画《写生珍禽图》和她的童年记忆为灵感,通过对鸟类不同形态的描绘,旨在让人们重新回想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重新链接。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在汪正虹的童年记忆里,清晨的西湖总是在鸟鸣声中早早醒来。当第一缕晨光洒向湖面,湖面泛起微微波光,晨起锻炼的邻居老爷爷们总会带着他们豢养的鸟儿,漫步在西湖畔,沉醉于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鸟儿们清脆悦耳的歌声飘荡在湖面上,与清晨的宁静和谐相融。
这可能是生活在80、90年代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养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人们和鸟儿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如同彼此的同伴、家人,传递着相互的关怀与温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汪正虹观察到这种生活方式正悄然消失。如今,我们很难见到人们带着鸟儿悠闲地在公园或湖边漫步的场景。因此,通过《百鸟图迹》这件作品,汪正虹希望唤醒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记忆,重新建立与自然的链接。
▲ 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五代,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
在“传”板块中,七位艺术家各自聚焦于一点,从传统艺术的数字档案中汲取灵感创作当代作品与之并置,而汪正虹对于鸟类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喜爱让她想到了这幅五代时期黄筌的绘画《写生珍禽图》。
在采访中,汪正虹讲述了这幅手卷的背景故事。相传黄筌派遣家中的仆人,捕获稀有的鸟类等自然生灵并带回家中豢养,然后进行有序地写生。他用细密的线条在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每只动物都展现出了准确的形态和鲜明的特征。鸟雀们姿态各异,有的静立,有的展翅高飞,有的滑翔而过,充满了生命力。昆虫们虽然大小不一,但即使是豆粒般大小的昆虫,也被画家刻画得细致入微,须爪清晰可见,翅膀透明如生,仿佛真实生活在人们眼前。画面中的小动物均匀分布,并无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画面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表明这是为他的孩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 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五代,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
黄筌对鸟类的情感,源于鸟类与人类之间的一种共性。旧时鸟类常常被邀请进入家中与人们共同生活,但汪正虹这次的尝试不同寻常——她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慢慢养大了10,000只鸟。在它们差不多六个月大的时候,她邀请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艺术家、策展人,把它们带回自己家里去。他们将鸟作为同伴也好,作为心灵的抚慰也好,都是在进行一场生命的、生活的旅行。
这10,000只鸟并非随意挑选,而是汪正虹从不同的生活状态中提炼出的一些鸟的形式,它们本身即带有中国符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内,汪正虹不仅仅呈现了《百鸟图迹》这一作品,更是将一种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髓带到了国际舞台。当这些鸟儿在威尼斯的天空中汇集,再从中国馆展翅高飞,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正是对中国馆“美美与共:集”理念的回应和诠释。
在展览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对这些鸟儿所承载的意义都充满了疑问与好奇:这些鸟到底代表了什么?对此,汪正虹回答,“我告诉他们这些鸟就是我的化身。”
本次中国馆展览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集”字本义是许多鸟儿聚在一起栖息在树木上,《诗经》中即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记载,后来引申至聚合、汇集等含义。
在汪正虹看来,“集”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中一义“汇集”正是《百鸟图迹》这部作品聚焦的精髓。她在采访中将行为表演团队中的每位成员比作展翅的飞鸟: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七个不同城市的年轻艺术家们,齐聚杭州求学,最终汇集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现场,通过一场精彩绝伦的行为表演,获得了创意和灵感。汪正虹对“汇集”这一概念的强调,源于她对艺术无国界信念的坚守。她相信,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艺术家们的汇集在一起,能够激发出新的创意火花,从而促进人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这种“汇集”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推动,更是对多元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处处都是外人”为主题,剖析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归属感的寻求、跨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全球社会多元共存的态势。它以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遇见拥有不同背景、携带独特故事、文化和见解的人们。这样的相遇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认知,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了个人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鸟类,虽然拥有独特的语言,但它们所展现的多样生活状态与层面,却与人类之间交织着一种微妙的共通性。当冬季降临,尤其是中国的春节之际,人们总是期盼着回到家中团聚,寻求那份温暖的归属感,待到春光明媚时,再怀揣着能量和期待,各自踏上新的工作征程。这种周期性的迁徙与归巢,与鸟类的习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论身处何方,心中总有一份对家乡的眷恋,汪正虹觉得这也是当下整个世界的状态。
在预展期间,汪正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观众分享了这件作品的创作理念。她认为,来到双年展的每一位观众,都如同作品中展翅飞翔的鸟儿。这10,000只鸟也是对“处处都是外人”这一主题的呼应,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勾连起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共鸣的空间。
▲ 汪正虹,《百鸟图迹》,2023,金属、玉石、木头,多尺寸,行为表演:?马一奥,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选定《百鸟图迹》作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汪正虹看来,威尼斯双年展充满了期待与压力,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大舞台上,各个国家的艺术家都希望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艺术,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不同展馆间的一种较量。
在接受采访时,汪正虹回顾了她的创作过程。她坦言,最初有几个主题都在她的考虑范围内,但最终她选定了《百鸟图迹》。她表示,在创作中,压力是如影随形的。在构思初期,她面临着如何构思的压力;而当某个灵感闪现时,尽管初步觉得满意,但在深入创作过程中,她又会不断地质疑和颠覆自己的想法,产生一种新的无形的压力,但她相信正是这些压力激发了她的动力:“坦白说好像回到了读书时代,半夜起来画稿子,绞尽脑汁从各个维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体现,回应这个主题。”
▲ 汪正虹,《百鸟图迹》,2023,金属、玉石、木头,多尺寸,行为表演:?马一奥,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自1998年起,汪正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她在采访中谈到,尽管国内外参展的经历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技艺或形式上的优劣,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这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其他国家及其艺术家的了解,也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艺术进行深刻的反思。汪正虹认为,差异代表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认知,我们乐于接受并挑战它。
巧合的是,二十年前,正值中法国建交50周年之际,汪正虹代表中国参加了由范迪安策划的“中法文化年雕塑展”。二十年后,她站在威尼斯国家馆重新面对世界,重新站在这个舞台上对话。在她看来,这两次经历之间有很大的变化:“在20年里面,我就像一只鸟一样,一会儿在东方,一会儿飞到西方,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里边基础,才能有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