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版本资源永续保存而设计——以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为例
Design for the Sustainable Preservation of National Archive Resources: Taking the Central Hall of the China National Archives of Publications and Culture as an Example
庄惟敏,唐鸿骏,李匡,张翼
ZHUANG Weimin, TANG Hongjun, LI Kuang, ZHANG Yi
摘要: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是保藏,因此版本资源的永续保存是国家版本馆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在系统梳理了版本资源永续保存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版本资源永续保存历史、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经验归纳,通过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设计研究和实践总结,从场址选择、长远发展、保藏空间与模式、防灾减灾、环境控制、功能复合、文化传承等7个方面提出我国版本资源永续保存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中国国家版本馆,版本资源,永续保存,设计,建筑文化
1 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间断并且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化的延续保存,核心在于记录文明的物质载体的保存。版本资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义来说,古今中外所有载有文明印记的资源都可以称为“版本”,涵盖图书古籍、碑帖拓片、方志家谱、雕版印章、档案文书、影音影像、报刊杂志、钱币邮票等多种形式,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成果和思想智慧的结晶,其持续积累和永久保藏对于国家文化资源的完整储备和赓续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长久安全地保藏版本物质实存,是版本资源永续保存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版本资源可能遭受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将成为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浩劫[2]。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和社会因素对珍贵版本可能造成的损毁,近年来,世界大国都越发重视版本资源永久保藏和保护体系建设,以保障国家版本资源的长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我国也从文化安全战略高度上规划建设了国家版本馆(图1)。
1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2 版本资源永续保存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版本资源永久保存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自然灾害:地震、水灾、风灾、山体滑坡、火山喷发等;
(2)人为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火灾、偷盗、计算机病毒等;
(3)环境影响:温度、湿度、粉尘、污染物、动物、微生物等。
上述部分安全问题如偷盗、库内环境、计算机安全、虫鼠灾等,可通过加强管理及技术措施予以有效防范,如完善防盗、防污染、网络管理等制度建设,安装安防设施、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杀虫防霉灭菌设备等。但对于火灾、水灾、严重的地质灾害及战争灾害等,上述措施无能为力,一旦发生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728年,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被大火完全烧毁,35,000册图书付之一炬,其中包含大量中世纪留存下来的珍本和孤本[3]。2018年9月2日,有着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馆内 2000万件藏品仅10%得以幸存[4]。一场大火,把200多年来的收藏、考古、科研成果化为灰烬,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挽回的。2001年3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米扬大佛在战争中被炸毁,成为了当代最严重的文化浩劫之一。
因此,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划,以建筑的方式对版本资源进行异地备份储藏是确保其免于灾难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版本资源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3 国际版本资源永续保存的实践经验
19世纪末,时任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莱恩(William Coolidge Lane, 1859-1931)较早提出了建立版本资源储存库的设想,以达到缓解库房紧张、保障文献安全和实现共享利用等多重目的[5]。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版本资源永续保存从理念到实践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许多国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
3.1 美国:异地灾备、单元模块化库房、高度密集式存储
美国是最早开展版本资源永续保存工作的国家之一,工程实践涵盖了国家、高校、商业等各个层面。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于1986年开始在馆外约42km的绍斯伯勒镇建设储备库,采用单元化设计,一共计划建设15个单元,可以随着馆藏量的逐年增加分期实施。采取高度密集式存储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储藏量。同时配有恒温恒湿、空气过滤及防酸化等设备,以确保纸质出版物和缩微胶卷等藏品处于最佳保存状态[5]。进入21世纪后,美国出现了较多合作共建的储藏库。如由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共同建立的“研究性藏品获取与保存库”(Research Collections Access and Preservation,简称ReCAP),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8所大学图书馆共同设立的“华盛顿地区研究型图书馆联盟”(Washington Research Library Consortium,简称WRLC)等,体现了馆际资源协作共享的新理念[5]。
3.2 挪威:统一规划布局、建设以藏为主的山体储存库
挪威政府对国家版本资源十分重视,并在永续保存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1992年挪威国会决定建立独立的国家图书馆,主要任务是“为未来保存过去”。总馆位于首都奥斯陆,同时在其北部约1000km的工业重镇摩城(Mo i Rana)设立分馆。为实现馆藏资源的长期保存,政府提出了挪威文献千年保存的远景计划,并陆续建设了4个职责分工明确的储存库。其中,在奥斯陆建设了地下储存库和胶片储存库,在摩城建设了山体储存库和储存检索自动化库[6]。呈缴的各类版本进入挪威国家图书馆后,两个副本分别存放在奥斯陆的地下储存库和摩城的储存检索自动化库用于流通;一个副本在摩城山体储存库放置用于永久保存。山体储存库利用当地的矿洞改造而成,内部温度较低,湿度相对稳定,是储存版本的理想场所,可储存图书、期刊、地图、海报等各种纸质文献,也有缩微胶片、照片、录音制品等特殊载体资料[5]。为了保护文献资料的安全,公众只能通过影像资料或者复制副本的方式了解和获取山体储存库中的文献,而所有藏品原件都长期安全存储、不对公众开放。
3.3 加拿大:三馆合一、功能复合、使用高效
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隶属于国家遗产部,于2004年由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合并而成,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图书和档案进行综合管理的机构[7]。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的核心定位是从国家层面推进各类信息机构的合作,为政府和社会机构提供记忆库服务,串联并展示历史脉络清晰的“加拿大记忆”。除了具备传统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功能之外,还作为独立的出版物呈缴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和文化遗产服务中心,使其成为一个新型的国家学术机构,为加拿大的文化创新、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服务。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协作共建、“三馆合一”的新理念和新趋势,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成本效益。
4 我国版本资源永续保存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版本资源保护和储存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把版本保藏传承放在重要位置,设置专门的储藏机构,收集和保存图书等版本资料。从周朝的守藏室、秦朝的石室,到汉代的天禄阁、唐代的弘文馆,再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清代的四库七阁,专藏机构绵亘千年[1],并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创造出“眷写副本”的工作机制流程,设立了异地储藏备份版本资料的制度先例。
近代我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珍贵版本资源及文物在战火下损失巨大。抗战时期,为了避免战争给我国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浩劫,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不得不对馆藏资源进行异地分散存储,造成大量珍贵文物迁徙流离。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文化事业非常重视,大力向民间征集散逸古籍及各类版本资源,但由于国家百废待兴,财力微薄,仅对图书馆建设增加部分投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事业也迎来了大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汲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于中华版本资源的永久安全保藏,从国家层面构筑版本资源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5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实践探索1)
建设国家版本馆的主要目标是收藏并长期保存各类版本资源,建成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然而,这一开创性的项目没有先例可循,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7个方面对规划设计进行了探索。
5.1 科学选址:安全第一、综合比选
国家版本馆肩负着永续保存中华版本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其场址的选择需要特别审慎。不仅要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灾害对版本资源造成的损害,还要考虑空间环境、保障条件、经济投入、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同时也要兼顾日常运营,以及保藏、展示、研究、交流等功能的实现。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版本馆采用总分馆结合的布局模式,由位于北京的中央总馆和位于西安、杭州和广州的3个分馆组成,“一总三分”共同构建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总分馆异地灾备,确保中华版本资源免遭各类灾害损毁,永久安全保藏。
就中央总馆而言,经过多场址的综合性比较,最终选址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半壁店村北的一处废弃采石场用地(图2)。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 场址原状
(1)地势及地质条件良好。选址位于首都正北方向平原与浅山区结合部,地势相对较高,有利于消除水患的影响。场地现状为废弃采石场,附近无活动断裂,采石宕口接近90°,长达数百米,岩层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较好,非常利于地下库区及山体洞库的建设。
(2)自然环境优势突出。项目选址紧邻大杨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面环山,周边森林茂盛,景色优美,生态良好,人称“京北世外桃源”,与“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传统藏书文化相契合。
(3)具备较好的交通及市政基础条件。项目用地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km,临近京承高速,交通便捷。同时依托昌平区兴寿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减少项目的综合投入。
(4) 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项目选址为废弃采石场,通过国家版本馆的建设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变废为宝,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效益,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8]。同时选址于首都郊区,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5)空间容量大,满足长远规划需求。项目选址与城乡建成区有一定的距离,周边相邻区域没有其他建设项目,为后续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5.2 立足长远:结合实际、预留空间
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是一项传世工程,为适应将来版本资源形式的丰富和数量的增长,必须为未来发展预留出充足的空间。因此在规划布局上尽量将建筑群往北、往西布置,场地南侧及东侧做留白处理,分别设计绿地广场和园林景观,作为后续发展的预留空间。
考虑到版本资源入藏的长期性和动态性,库房采用单元模块化设计,为未来发展预留弹性。同时,版本入藏量达到设计目标需要较长时间,而许多精密设备的使用寿命只有10~20年。为最大限度节约投资,部分库房先期暂不安装恒温恒湿空调及气体灭火系统等设备,后续有版本入藏需求时再另行安装,使设备的投入与版本的入藏相一致,成本效益及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5.3 高效保藏:高度密集、工艺顺畅
保藏版本的容量是国家版本馆重要的功能指标。因此,在设计中遵循国际前沿发展趋势,采用高度密集的存储方式。对主要库区层高进行优化,使库内净高达到4m,可以容纳3.6m高的密集架柜,在有限的空间中提升存储量,同时也兼顾了工作人员操作的便利性。经测算,版本储藏量可达到3000万册(件),比原来规划的数量增加了20%,实现了存储量的最大化。
同时,各个库区之间通过内部通道相互连通,形成整体,技术加工区位于3个库区的中间,方便联系,保证版本运输、加工、保存整体工艺流程的顺畅性。
5.4 防灾减灾:分区保藏、全面防护
国家版本馆最核心的功能是中华版本资源的永久安全保藏。因此,库区设计也借鉴异地备份的思路,适当分散布局于地下和山体内,分为南库区、北库区和洞库区,各自完整独立,实现分级分类保藏。数字存储机房与实物库区保持较大的距离,相互备份,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对版本资源造成的损失。
版本馆以版本安全为第一要务,高标准满足防水、防潮、防火、防洪、抗震、安防等各项要求,确保版本资源长久安全地保存[8]。
(1)防水防潮:作为保藏古籍、精品版本的传世工程,防水、防潮尤为重要。地下版本库周围采用环形通道进行物理隔离。洞库采用离壁式双层结构设计,中间留出80cm的空腔,在两层结构内、外表面做防水隔气层,防潮和防水性能好,解决了岩体等被覆层散湿对洞库内环境的影响。同时严控有水设施进入库房,库内采用气体灭火,避免对版本的破坏隐患。
(2)防火:库区防火分区划分经过严格的消防性能化论证,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耐火极限≥4h。每间库房设置为一个“防火单元”,使用面积不大于500m2。墙体采用耐火极限≥3h的防火隔墙,顶棚采用耐火极限≥1.5h的防火顶棚。设置火灾自动报警、气体灭火系统及灾后排风系统,并增设限流式保护器。为最大限度降低火灾的隐患,将库区内电气设备的使用降到最低。同时,库区实行“人走断电”的管理模式,即库区内人员离开时切断照明和插座电源,仅仅保留版本储存、安防和消防用电。此外,库区内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专人负责监管。
(3)防洪:项目地处浅山区,汇水面积较大,防洪尤为重要。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并保证100年一遇洪水不出槽。场地东西两侧结合现状地形地势各建设一条排洪沟,东侧排洪沟沿现状河道进行布置,西侧现状地形较陡,沿原上山采石道路修建混凝土陡槽,并在西北角主流汇入处修建挡水墙,在下游出口处修建消能设施,构筑完善的防洪排洪系统。2023年“731”北京特大暴雨,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大降雨量,防洪排洪系统经受住了考验,整个馆区完好无损。
(4)抗震:遵循结构安全与藏品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的水灰比、外加剂、氯离子等含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重要库区将抗震等级提高一级至九度设防,还将最新的减震技术应用到项目中,使主体结构在重现期为1000多年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实现不倒塌,最大限度地保护藏品。
(5)安防:根据建筑功能布局、藏品运送流线、不同人员流线等,进行周界、监视区、防护区及禁区防护分区划分,设置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安全检查、反恐升降柱及应急指挥调度等系统,建立一套满足安全防范管理要求、具有相应风险防范能力的综合防控系统,有效防止人为破坏、偷盗的情况发生,确保馆内藏品的安全。
5.5 环境控制:恒温恒湿、绿色节能
良好的库房环境是版本长久保存的关键因素。除了具备恒温、恒湿、密闭防尘等条件外,还应用低紫外线照明设备、温湿度自动监测及漏水检测等装置,使库内温湿度、风量风速、平均照度及照明功率密度等全方位满足版本保藏要求[8]。
国家版本馆库房面积大、版本种类多且未来藏品具有不确定性,包含书籍期刊、音像磁带、电子光盘、金属钱币、木雕、胶片等各种介质的版本。不同介质版本的储存环境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木质版本环境湿度不能过低(防开裂),金属版本则要求相对低湿的环境(防锈蚀)。面对体量如此庞大、版本种类如此复杂、保藏期限非常长且库房恒温恒湿空调需连续运行的版本库,如何最大幅度降低空调系统的高能耗及高昂的运维费用,对于版本馆长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着系统节能的方针,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不同介质版本库采用与之配套适宜的空调处理方式,实现分区分类控制,保证各类版本均保存在适合的温湿度环境中。而非一味去追求高标准、堆砌繁复技术。在满足各类版本安全储藏的前提下,最大幅度降低设备投资和系统运维能耗。经过一年多的调试和运行,效果良好。
5.6 功能复合:保藏、展示、研究、交流“四位一体”
国家版本馆不仅仅是版本保藏单一功能,作为重大文化工程,也应充分发挥版本展示、研究及交流等综合性作用。一方面,依托丰富厚重的馆藏,将各种类型的优秀版本资源集中进行系统展示,以版本为视角解读、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激发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举办高规格、高质量的人文交流活动,集聚国内外从事中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版本文化研究和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自开馆以来,馆内举办了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文瀚论坛”“文化交流日”等系列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5.7 文化传承: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承载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职能,需要展现国家文化、国家精神和国家形象,体现中国特色、国家风范及时代精神。因此,采取“重环境应和、重空间格局、结合细节手法”的总体设计思路,聚焦“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主旨,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重塑山水形胜,将万年百世的典藏之地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山水环境中,实现文化性、传承性、时代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图3)[8]。
3 鸟瞰,李宾 绘
(1)中华生态自然观的大格局:山水交融。规划设计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结合选址废弃的采石场,在建造的同时修复生态环境。西侧和北侧因采石形成的崖壁宕口依山形进行修复,通过锚杆、主动防护网等方式消除安全隐患;再通过喷播及攀爬植物实现自然复绿;同时增加栈道、古亭、观景台等富有文化特性的元素,营造人文与自然融合的山地景观。结合地势在东西两侧设置排洪渠,对雨季汇水进行疏导,同时引水入园,营造季节性的景观水系。两条溪流顺势而下,在南侧开阔地汇水成池,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严格控制地上规模和体量,院落式的建筑掩映在山水园林环境之中,凸显山水交融、露隐相间、馆园结合的特色[8](图4)。
4 实景鸟瞰
(2)文化自信大国的大格局:中国特色。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沿轴线依山就势,分级布置主体建筑,体现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礼乐交融的特点,彰显中国特色和大国气象。注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层次美学,建筑主体为三进院落,分别承载交流、展览及典藏研究功能,呈现从公共向私密的渐变,形成富有层次的空间序列。采用中国园林中经典的借景手法,通过东西两侧建筑体量的控制,将山景引入建筑空间中,步移景异,富于变化[8](图5-7)。
5 第一进院落:文兴楼
6 第二进院落:文华堂
7 第三进院落:文瀚阁
(3)面向未来的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强调开放性和人性化,遵循中华天人合一的理念精髓,不追求纪念碑式的庞大建筑体量及空间尺度。低矮错落的建筑群掩映在园林绿化中,与周边山体环境融为一体,亲和的室内外空间与展示内容相得益彰,增强游人置身于其中的体验感,彰显绿色、亲民的新时代精神。同时舍弃常见的柱廊,采用较大面积的玻璃及金属装饰,以现代的材料和手法突出建筑的开放性与时代性。建筑外观承袭国家级文化建筑的基因,采用经典的三段式结构:暗红色石材勒脚,黄锈石墙面,深灰色瓦屋面,檐口、雨棚等重点部位采用金属装饰,充分传承方正典雅、质朴大气的文化建筑精髓[9]。
6 结语
版本资源永续保存工程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诸多欧美发达国家都进行了版本资源保护工程实践,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有效的机制和做法,为中国国家版本馆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基础。版本资源永续保存工程的建设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在建设模式上,从为解决单个馆藏空间不足的独立建设,逐步发展到地区性的合作共享,乃至出现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在功能构成上,从单一的版本储藏,到整合版本保护与研究,当前更呈现出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新趋势。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从国家层面建设的版本资源永久保藏工程,总分馆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是我国在新时代赓续历史文脉、探索国际前沿的一项重要创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在对传统藏书文化和国际实践经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选址、应对未来的弹性布局、高效的储藏空间、高密度的储存方式、全方位的防灾减灾措施、智慧绿色的环境控制系统,切实有效地实现了国家版本资源的永久保藏和永续利用。同时,借鉴当前国际GLAM(Gallery美术馆、Library图书馆、Archive档案馆和Museum博物馆)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复合的功能设置、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建筑格局,将版本典藏、展示、研究、交流等综合性文化功能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国家版本资源的协同共享和活化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注释
1) 部分内容来源于论文作者为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 馆宣传报道提供的素材,详见参考文献[8][9]。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赓续中华文脉 泽被千秋后世[N].人民日报,2023-06-07(004).
[2]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二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告(代项目建议书)[R].北京: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 司,2019.
[3] 王世博,王六长.文献战略储备库选址问题研究——以 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选址为例[J].农业图 书情报学刊,2018,30(05):89-93.
[4] 李昕.Google Arts and Culture:用数据演绎博物馆的更 多可能性[J].国际品牌观察,2023(18):39-45.
[5] 翟建雄.图书馆文献储备库:国外建设模式及比较分析[C]//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4年卷).北京:国家图书馆,2014:9.
[6] 孙伯阳,张红霞.挪威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J].图书馆,2013(03):61-62+68.
[7] 骆如明,陈怡,郑晓丹.国外档案馆职能定位的特点及 启示[J].浙江档案,2021(05):17-23.
[8] 谢峰.中国国家版本馆里的“设计之光”[N].首都建 设报,2023-06-06(004).
[9] THAD.清华团队领衔设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N].新清华,2023-03-03(007).
庄惟敏
B.1962,清华大学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首席总建筑师、首席科学家
唐鸿骏
B.1978,重庆大学学士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李匡
B.1979,清华大学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张翼
B.1978,北京建筑大学学士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全过程设计分院副院长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作品实景照片均由九里建筑摄影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240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2405期《世界建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