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高端学术品牌项目,BDA舞蹈论坛(2023)“文明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上的舞蹈文化”论坛于11月2日下午成功举办,该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报编辑部、人文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承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度教授出席并致辞。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延杰教授主持。
许锐院长在致辞中表示,舞蹈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能够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文字语言、让大家在情感和心灵上达到互联互通的独特艺术样式。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传统舞蹈文化也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沿线舞蹈艺术的研究和交流,有助于推进这一区域文化教育的交流和发展。
高度教授在致辞中谈到,由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的“一带一路”民族舞蹈展演与学术交流品牌,自2017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本次论坛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视野下围绕“一带一路”上的舞蹈文化为主题开怀畅谈,让舞蹈艺术之美惠及各国人民,构筑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本场论坛特别邀请到9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者进行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立足本国舞蹈现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舞蹈艺术、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等议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舞蹈教育和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给予充分肯定,从“融合艺术” “激活文化” “跨越边界”等三方面展开讨论。
对话历史:“一带一路”上的舞蹈艺术交融现象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融”是与会学者提及最多、讨论最广的议题,其中既有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舞蹈互鉴的历史回溯,也有对当代舞蹈高等教育共性问题的思考。
马来西亚努桑塔拉表演艺术研究中心行政主管穆赫德·阿尼斯·诺尔(Mohd Anis Md Nor)和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剧院总监伊万·卡拉卡拉(Ivan Caracalla)从历史出发,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舞蹈艺术的交流与互鉴。阿尼斯提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表演性艺术创作受到高雅文化、宗教信仰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被认为具有最高哲学、历史或文学价值的作品。上层阶级(贵族)、知识分子、平民传承和借鉴了这些艺术,并成为超越社会阶级,让更多人获取知识和传统(如民间文化)的共同宝库。伊万主要介绍了黎巴嫩的卡拉卡拉舞蹈剧场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和传播,尤其是在中国的创作、演出和交流经历,强调应该重视舞蹈实践中的跨文化交流。
除了舞蹈创作和演出外,舞蹈教育也是“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学者们基于本国的舞蹈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当代舞蹈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地域舞蹈文化融入高等舞蹈教育的路径。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的赵霖教授结合海洋文化融入广东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现状,指出海洋文化与舞蹈编导专业相融合的建设思路,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创新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基地建设等。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史敏教授根据敦煌舞教学实践探究火焰纹绸的形成与发展、技法分类与特点,重点阐述了敦煌文化与火焰纹绸技法、规律之间的联系。其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印度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艺术与美学学院院长兼教授尤米马拉·萨尔卡尔(Urmimala Sarkar)根据当前印度古典舞身体训练的特点,提出单纯以理论为导向的大学教学体系无法充分关注舞蹈身体实践。
重返根基: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激活
与会者在有关“本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议题中达成共识,即在保护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应在编创和教学方面有所创新,将“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相融合,从而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众形成文化共鸣,激活民族舞蹈的文化基因。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专家、浙江传统舞蹈专委会主任、专家组长吴露生通过分析浙江省“龙舞”的舞蹈文化,指出文化基因既有不可随意改变的特点,同类凝聚的功能与认同的力量,也会由此产生对异域他国文化的幅射效应。北马其顿戈采德尔切夫国立大学舞蹈系主任里西玛·里西姆金(Risima Risimkin)研究了作为交流的手段舞蹈应该怎样超越“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界限,拉近个体记忆跟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她从表演层面指出:要与观众建立交流,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两位学者的论述既分析了舞蹈身体动作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又突出了对于受众“情感”“心灵”“记忆”等关键词的强调。
印度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艺术与美学学院的院长兼教授尤米马拉·萨尔卡尔根据当前印度古典舞的身体训练体系,提出有关印度舞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当下思考。由于印度政府的文化政策在现有流派中创建了等级制度,所有舞蹈实践发展都聚焦于婆罗多舞等古典形式的舞蹈,其他的舞蹈艺术实践被降级为“民间”或“部落”的类别,被等级化为技能较低的舞蹈。尤米马拉·萨尔卡尔教授对于国家政策与艺术发展关系的探讨,既是基于本国国情对于舞蹈文化生态的反思,也展现出舞蹈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波兰卡托维茨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音乐学院编导、教师、演员巴特沃米耶·米什恰克(Bart?omiej Mieszczak)阐述了波兰传统文化舞蹈的保护和延续问题,他以波兰的国家发展进程为背景谈到传统舞蹈在建设中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问题,一方面传统舞蹈作为民族文化根基需要被继承,另一方面需要在舞台表现上进行创新和变革。他提出波兰传统舞蹈在当下的继承与发展路径。他所提及的波兰传统舞蹈保护相关问题也是当前世界传统舞蹈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于波兰舞蹈的个案分析为这一现状提供了解决思路。
超越边界:跨文化背景下民族舞蹈的海外传播
本场论坛将主题聚焦于“文明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上的舞蹈文化”是舞蹈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舞蹈传播中的“自身”与“他者”、响应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一方面,海外学者立足于“世界之眼”,探讨中国舞蹈在海外传播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他们从“本土视角”出发,思索海外舞蹈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论坛中,一些学者分享了中国舞蹈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项目。波兰克拉科夫国家戏剧学院的助理教授西尔维娅·H·莱旺多斯科(Sylwia Hefczyńska-Lewandowsk)以《戏剧艺术在表演<裂缝>中的意义》为题,主要介绍了波兰克拉科夫国家戏剧艺术学院比托姆舞蹈学院发起的研究项目“东西方之间”,该项目旨在让波兰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元素。在此项目中,学生们将东方的生活模式、民族传统、舞蹈哲学和中国动作规则与典型的欧洲模式进行比较,并和老师们一起创作了舞蹈作品《裂缝》(Crack)。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剧院总监伊万·卡拉卡拉以《“一带一路”倡议下舞蹈艺术的创作、交流与相互学习》为题,向各国学者介绍他们的舞蹈剧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尤其是在中国的创作、演出、交流历程。他提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他对中国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产生了极大兴趣,曾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进行交流。通过舞蹈艺术的展演与共享,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之间的情感共鸣。
学者们关于本土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对于“融合”“激活”“跨越”三个关键词的强调,彰显中外舞蹈学者携手奋进、互学互鉴、美美与共的精神,展现各国舞蹈学者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审美多样性”的共识。
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将舞蹈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民族舞蹈的学术探讨,展现各民族的新时代风采。立足本土文化,放眼国际视野,用地域文化与地方舞蹈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书写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
文字:张延杰、谢威
图片:刘磊、北舞创业园华裳舞品工作室、黄格格
排版:赵康伶
责编:胡晓娇
总第 1331 期
2023 第 18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