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错过的机会
于是2016年在AR刚迎来大范围关注时,阿里就成立了GnomeMagic LAB「简称GM LAB」,灵感源于魔兽世界中擅长发明创造的地精一族。实验室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造物神」计划,目标是联合商家建立一个3D商品库,实现虚拟世界的购物体验。
2016年3月,阿里成立GnomeMagic LAB实验室,意图打造全球最大3D商品库;
2016年7月,阿里在淘宝造物节上展示基于HTC Vive的Buy+ Demo;
2016年11月,淘宝VR购物Buy+计划正式上线;
2017年7月,阿里发布PC版AR BUY+;
2017年11月,阿里发布无线版Buy+,消费者通过手机可以体验;
2019年,阿里推出了AR试妆功能;
2021年9月,阿里云游戏事业部发布了全新品牌「元境」,提供云游戏PaaS能力和开发者平台。
3D购物,AR预览
阿里加码赌注
2015-2017是AR行业的初始阶段,AR开始被广泛关注;2019-2022的较平稳期,行业开始遇冷;2023-至今技术逐步成熟,入局者逐步变多,行业慢慢升温,阿里每次在AR行业的大动作都可以从这三个时期中进行拆解。
2016年2月,阿里领投Magic Leap7.94亿美元C轮融资
2016年11月,阿里以1500万美元投资了以色列AR引擎和解决方案公司Infinity AR
2017年1月,阿里以600万美元参投以色列AR头显镜片制造商Lumus C轮
2017年3月,阿里参与领投瑞士AR汽车导航公司Wayray1800万美元B轮融资
2022年3月,阿里领投XREAL 6000万美元C+轮融资
2023年6月,阿里入股微显示器制造商JBD
2023年7月,阿里领投致敬未知1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2023年7月,阿里入股AR硬件企业奇点临近
从2016到如今,阿里在AR行业的投资与入股几乎每次都踩在了高点,也就是AR被广泛关注的时期,如2016-2017年是阿里投资/收购等动作最多的两年。
但据VR陀螺观察,2018-2022年阿里在AR领域的投资可以说进入了慢车道,除了2022年领投了Nreal C+轮的融资之外,并没有多少其他的动作。这几年也是AR行业开始遇冷,资本市场亦是逐步进入冷静期,大家对AR行业的关注开始降温的一个阶段。
如今,随着苹果入局,AR赛道的关注度再次重回大众视野,让AR行业又热闹了起来。
阿里则是再次紧随了这次风向领投了致敬未知1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与入股AR硬件企业奇点临近,并且致敬未知已发布了一款AR新品。还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阿里还领投了微型显示器制造商JBD。
今年阿里频频加码,貌似已经觉察到了行业的成长。确实自去年以来,国内消费级智能眼镜正异军突起。
据IDC的报告指出,往年AR产品主要为高价位的商用型号,2022年AR新品涌入使得AR产品的平均单价大幅下滑。到2022年第四季度,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450元」以下的AR产品出货占比已经接近90%。
此外,手机厂商们也跃跃欲试。联想、OPPO、华为均有推出智能眼镜的产品。小米在2023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了小米无线AR眼镜探索版,荣耀观影眼镜也在2023年3月6日亮相。
可以看出,阿里这次又跟上了行业的节奏,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会错过AR行业发展的每一次重要时刻,但也稍微显得阿里是有些害怕了,同时追着行业的节奏前进也有点显得阿里不太用心。
不过对于阿里来说,AR/VR这个行业即便有着明确的趋势,但是还处于试验期,公司不可能在上面耗费太多的精力。
只要一直稳稳地跟紧节奏,到发力的时候有支撑点就好。由此即便5年过去了,阿里的AR表现依然不温不火,看不到突出的成绩,但总会有它的身影。
AR曙光来了?
CINNO Research还预测随着旅游业开始恢复,消费者对AR在户外导航、翻译等功能以及大屏观影等娱乐功能方面的需求将会增长,预计第三季度AR设备销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沉寂了几年的AR赛道又再次热闹了起来,同时自苹果发布新品以来,业内对AR行业的发展更为笃定,显然阿里内部也表现出了对AR行业的强烈信心。但AR真的可以了吗?还是仅仅只是苹果发布新品点燃市场后的余温。
回看十年前,谷歌首次发布了一款AR眼镜,推动了大众对AR的认知。随后几年AR行业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几乎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都有入局,由此2016年被称为AR元年。根据VR陀螺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VR/AR领域投资金额与数量出现小高峰,分别达261.8亿元和203起。
但很快由于技术不成熟,AR眼镜存在功能稀少、性能羸弱、续航拉胯等多问题,让AR眼镜看上去显得很鸡肋,由此资本市场也很快就进入了冷静期,AR行业开始发力B端。据VR陀螺了解,2017年在B端一般需要花费8周以上的项目都会达到百万级别,一些更大、时间更长的项目可以达到几百万、上千万的级别。
如今,AR行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清晰,去年几乎业内开始集中发布消费端的AR产品。但从各大产品的应用场景来看,大多都是集中在观影上,甚至有的应用场景还只是停留在畅想阶段,而有的应用场景虽很新颖,但还都没有大规模落地,远未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可以说AR眼镜发展的这几年仍然没有逃脱谷歌当时所画下的圈,拍照、导航、电话、搜索内容等。进一步说拍照「视频、截图、搜图等」;听歌「音乐、Podcast等」和消息通知提醒「短信,日程,导航等」,这些真正高频的现实消费级使用场景目前的移动设备都可以覆盖,AR眼镜的场景提升很有限。
除此之外,AR眼镜在C端想达到真正量化级别的市场,还需要面临技术上种种掣肘。如光学显示,目前无论是光波导还是Birdbath方案,都还不能在成本、价格、良率与显示效果上实现完美平衡,还有就是功耗与散热的问题。
而强技术的AR眼镜,要求具备SLAM「空间定位和地图建构」与6Dof的能力,这些技术都尚未能达到以最低功耗且最轻的重量镶嵌在AR眼镜上,所以目前市面上很多AR眼镜的续航都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再加上围绕AR眼镜的交互范式、操作系统等问题,行业内并没有一个明确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芯片作为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市场上大多数AR设备采用的都是通用芯片,在被应用到AR设备中时常会出现体验延迟,部分功能不支持以及显示不理想的状态。
这些问题都给行业留下了很多问号。AR产业若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涉及到多方面问题,消费级AR产品距离真正迎来曙光还任重道远。
结语
去年6月,罗永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整个行业的硬件水准还没法大规模商业化并成功,如功耗,发热,重量,续航时间等等,离普通消费者能接受、能消费还差得远。那些现在就强行发售产品的公司,一定是卖一部亏一部。
而据行业测算,AR眼镜商业化条件最晚也要3-5年才能成熟。此外,3-5年AR的发展是否能够做到取代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万屏归一还有待观察。
同时,AR硬件技术成本的下探往往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验证,3-5年也仅作为一个理想化的时间,现实情况下往往处处存在变化。
但AR必然是一个有着巨大想象空间的领域,只是AR行业仍需要持续探索和突破,不断寻找创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目前来看,整体产业还未出现这种现象,AR还尚远,3D世界或先来。
自苹果推出Vision Pro之后,3D内容创作明显已经在快速被催熟。关于3D市场可参见VR陀螺前段时间发布的文章《苹果vision pro开启新时代,计算机从2D到3D,三维内容生态迎万亿蓝海》。
还值得一提的是,自MWC 2023大会以来,能看到不少海内外厂商均有计划发布裸眼3D PAD,并且裸眼3D显示器的出货量也在上升。
未来,随着技术与网络不断融合,裸眼3D视频(游戏、购物、直播)、3D拍摄、3D创作等会大量兴起,或会推动3D互联网时代率先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