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构成类型叙事,姬发的每次选择都是非此即彼的。这样浓度、烈度和戏剧性就足够。
访谈 | 郑林御 陆 娜
作者 | 陆 娜
修订 | 张一童
编剧冉平、冉甲男父女在《画皮II》时就曾和乌尔善有过合作,在配合上已经建立了默契。2014年,二人再度受邀,与乌尔善一起开始了《封神三部曲》的剧本创作。
冉平此前参与过《水浒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剧本工作,其长篇小说《蒙古往事》曾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冉甲男曾参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宠爱》《赤狐书生》等电影的编剧工作。
《封神三部曲》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在冉平、冉甲男加入之前,乌尔善已经决定将「封神」做成三部曲架构,并根据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做好了打点。小说共一百回,结构很均匀,电影大体上也以30回为一部进行改编。
「封神」传说流传至今已三千年之久,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有着宏大的世界观,包含人、神、魔三界的上百位主要人物,「封神」的故事线庞杂,每一条都可以有无限展开。这种复杂性是「封神」的魅力所在,但也带来了改编难度。
首先,是视角的选择。过往的影视改编多以姜子牙的视角展开,但电影的叙事结构需要一个更具成长性的主角。
因此,冉平、冉甲男和乌尔善决定不再以姜子牙为核心去讲武王伐纣的故事,而是将视角放在姬发身上,去讲述一个少年英雄的成长,三部曲也分别对应了少年英雄觉醒、确立使命;保护家乡,反抗侵略;以及率领众人伐纣,封神天下。
其次,是类型化的表达。尽管涉及朝代更迭,但《封神三部曲》明确了不做权谋,而是聚焦英雄成长。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有着明确的善恶观,具体到电影中,姬发遇到的所有选择都是非此即彼的。
最后,需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一个中国的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他的善恶观又以什么为依据。
编剧团队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痕迹。开始写剧本之前,《封神三部曲》还专门请学者专家做了一场座谈会,以确保对历史的书写不出偏差,并找出可变通之处。
《封神三部曲》最终找到的题眼是「人伦」,这被编剧团队视为中国善恶观的底层。由此展开,通过「质子团」设定的引入,商王和姬昌分别代表着姬发在精神和血缘上的父亲。反派商王的恶也基于此,当商王在大殿之上逼迫其他质子伤害自己的亲生父亲,让观众感受到让人胆寒的恶。
在此基础上,《封神三部曲》也做出了一些创新思考以回应观众的内容审美变化。比如编剧重新诠释了商王和妲己的情感关系,商王也一开始就清楚狐妖的真实身份。他不再是符号化的昏君,狐妖是他作为野心家的「欲望放大器」。
但对于观众都熟知的经典桥段编剧称一定会保留。「要让观众爽,还要有一点变化。」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和编剧冉平、冉甲男的部分对话整理:
整体架构
新声Pro:两位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封神三部曲》这个项目?
冉平:2014年的秋天,看了很多商周之变的历史资料,以及对《封神演义》小说的文学评论等内容后,就开始酝酿这个故事。2016 年夏天,这三部故事基本上都成型,美术、概念设计开始介入。2018年开机的时候,第一部的剧本已经完成了。
导演很早就选了「封神」这个IP,他也考虑了很久,后来有投资进入后就找到我们。我们原来合作过《画皮》,彼此比较了解,沟通成本比较低,进入地比较快。
新声Pro:《封神三部曲》的框架和主题分别是怎样定下来的?
冉平:导演一开始就定好了三部一起做,想好了每一部大的布局,按照《封神演义》原著改编,30回一集,也已经做好了打点,故事比较完整。我们要从中把主题和人物全部贯穿起来。
导演做事比较考究,当时先和北大社科院的几位专家做了历史的研究,包括商周这一段历史的变化、《封神演义》的变化、道教文化、宗教研究等。大家把所有知道的史料、细节、漫谈,包括各方面关注都聊了一遍,比如怎么看商王、怎么看姬发,史实、考古是什么样的,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可以变的等等。
主题上,第一部是回归,或者说少年英雄的觉醒。第二部是使命,纣王要伐西岐,姬发要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承担起西伯侯的责任。第三部是信念,姬发号召大家一起推翻邪恶势力,就是商周之变,建立周礼,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新声Pro:围绕封神宇宙展开的影视作品已经有很多了,封神原著的故事跨度长达2500多年,你们是怎么从中选定视角,做创新?
冉甲男:确定故事方向是最麻烦的,一开始是漫无目的的,《封神三部曲》细节和人物太多了,要想怎么在里面拎一个故事线出来。它原本的形态是个画本、折子戏,放在以前唱戏要三个月才能唱完,我们两个小时就要讲完一部分,就要做取舍,讨论了挺长时间。
新声Pro:经过作取舍之后,确定下来的是什么?
冉甲男:首先确定了姜子牙不适合做主演。他是一个更符合画本传统的人物,但是对于一个三部曲叙事的现代电影而言,他没有成长性,所以将他作为一个穿插的角色。我们需要有变化的人物做主角,最终确定了质子姬发和太子殷郊。
这样的设置使得故事不仅仅是写一个王朝的覆灭,而是一个真正面向年轻人的方向——少年成长,讲述他们如何面对大的历史变动,找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其中也会包含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因素的架构。
新声Pro:确定了「英雄成长」这一主题后,希望呈现一个怎样的英雄?
冉甲男:2014年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的气势非常高昂,有大量漫威的外国英雄,我们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本土化目标,想做真正的中国本土英雄,于是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痕迹。
我们的英雄不是我要保护一个弱者,我们的这个英雄,是一个建立在人物关系里的英雄。
像姬发,他想建功立业,但在大的历史变动下犯了一个错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能不能面对错误,承担代价并担起应付的责任。同时,他要让所有人相信他所做事情的重要性和意义,带领团队一起完成事业。
这种内在蜕变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定和责任担当,这才是中国人比较看重的英雄特质。他可以是个农民,也可以是个将军。
新声Pro:影片涉及人、妖、仙三界,塑造了很多群像角色,如何平衡他们的分量和侧重点?
冉甲男:我们一开始就是三部整体考量的,因为第一部要先把整个故事呈现出来,所以人多一点,第二部神仙就多了。
冉平:第一部分叙事负担最重最难,要所有的主角全部出场,每个人的亮相都是带有戏剧性的,通过精心设计的场面,一次就让大家记住,而且还要比较从容,不能让人觉得特别拥挤
新声Pro:怎么去找到不同角色出场的最佳时机?
冉甲男:这是需要反复推敲的,我们有一个基本原则,必须要高效、一次性地把很多叙事要点表达清楚。
以姜子牙为例,他在所有人观念里都是个老头,我们就不去挑战观众的定式。另外我们在他不会法术这件事上也达成了一致。那他修炼那么多年修了什么?他得有他的勇气和担当。这些我们都要用一个场景的故事表达完,表达完大家就认识他了,他就下山了。
全球化表达
新声Pro:电影里面龙德殿四伯侯父子对峙情节,是想做什么样的表达?
冉甲男:我们一开始确定做这个电影,就是要做一个东方善恶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如果一个人有很多的欲望、很多的权力,同时又很残暴,像中国皇帝中有很多这样的,我们并不认为他一定是恶。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所有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人和人的关系里的。比如爸妈认不认为你好?朋友认不认可你?当你把这种关系斩断时,你的价值也就无处体现了。所以商王不但自己违背人伦纲常,还要让身边的人也这样做,这个行为就走到了一个极致。
冉平:所以我们也确定了一个路线——不做权谋,商王的恶是败坏人伦。那我们就要把它落实在少年成长上。姬发很敬仰的英雄商王,让他自己拿起刀去做这件事。但面对年迈瘦弱的父亲时,姬发就不行了,这是因为他有常人的感情。
姬发如果照做,可以顶替他成为西伯侯,他为什么下不去手?这时候他才开始觉醒,发现代价如此惨重,要去面对并解决。所以整个故事是一个少年犯了错误之后的内在蜕变。
整个影片中,商王没有做出什么选择推动故事情节,妲己也是被动的,所有的选择都是姬发做的,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主角,而且要贯穿三部,商王在其中是一个对立面。姬发的成长不是走向尔虞我诈的权谋,那些是比较老套、陈旧的,我们要开辟自己的道路。
我们不做权谋,也不是上历史课,而是跟现在的青年能够互动、互振。我们想表达的是面对错误,如何纠正自己,完成自己内在的成长,这个是有现代意义的。
权谋是谁比谁黑,谁比谁狠,离不开这个套路。我们需要构成类型叙事,那么姬发每次选择,都是非此即彼的。这样它就不像一个电视剧、小说,而是像一个电影,浓度、烈度和戏剧性足够。
团队合作
新声Pro:你们与剧本顾问芦苇是怎样配合的,整个编剧团队的分工是怎样的?
冉平:他们来之前剧本其实已经完成了,他们主要是判断和选择。像芦苇和我们是老朋友了,他对中国的影视、文化比较了解。
冉甲男:芦苇没有在大方向和具体情节上做判断,他有一个比较客观的、陌生化的视角,再加上比较有经验,可以看这个剧本完成度有多高。
编剧在剧本中沉浸了两三年,就像一直聚焦在一个东西上,看太长时间眼睛会花,需要借别人的眼睛来帮你看一下。找有经验的、做过大项目的编剧,最好多找几个,如果他们的判断都一致,那这个项目可以往下走。他其实主要是给导演信心的。
《封神三部曲》体量太大了,三部一起做没做过,所以要谨慎。
新声Pro:怎么样做出史诗的感觉?
冉平:用两个词概括,一个是厚重感,再一个是诗化的表达。像最后姬发回归,在麦田边骑着马,精疲力尽回到父亲身边,这种诗性的表达,在生死、爱恨之间这种大的烈度,会让整个片子更庄重,有史诗的气质。
这种庄重感、厚重感、诗化的表达是靠导演拍出来的,编剧做的是比较具体的工作。
新声Pro:《封神三部曲》后期有大量的特效镜头,乌尔善导演对镜头表达也有很高的追求,编剧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会考虑画面的问题吗?是否会和美术、概念设计进行交流?
冉甲男:考虑,尤其要考虑特效。美术、概念设计会跟导演沟通,有好的成果之后导演会和我们一起看。
当时剧本已经大体成型,有了故事基础,开始做细节打磨的时候,才会进概念。包括场景、人物、妆发等设计,导演通过之后定了,会给我们看设计图稿,沟通一些比如战场的地理节奏怎么做的。这场戏前期可能比较笼统地写,团队整体进一步交流后会调整地更细致,也会来回调。
到最后的文学稿,比如箭怎么射过去,谁点的火,马怎么飞过去,要把它描述好,后期都要按这个来执行。剧本的最后一环其实是拿到现场去,每一句话都要变成镜头。
初稿完成的时候,他们要先虚拟拍摄,做动画的一个预演,我们看到预演再调整。到真实的现场开机时候,不会再做大的调整。
新声Pro:有没有比较印象深刻的美术设计,为创作带来了哪些加成?
冉甲男:第二部、第三部会有大量奇幻设计的呈现。影片中的法术不是无限的,还会有规则,就会影响到我们具体的人物设计。
新声Pro:你们在《画皮Ⅱ》就与乌尔善导演合作过,这一次和他配合有什么不同?
冉甲男:配合还是蛮默契的,也有了心理预期。乌尔善导演比较细致,《画皮2》的时候曾经为了一句台词折腾了一个多星期,到《封神三部曲》就适应了,而且也是这样才能把东西做好。
每一场戏,每一个细节都是这样。他要是有一稿改了一句台词,都会另外生成一个版本,前后标注地非常清楚,一点都不能含糊。
创新思考
新声Pro:影片中刻画的商王形象和往常差别很大,包括他和妲己的关系也做了新的诠释。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妲己妖狐的身份,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改编?
冉甲男:我觉得观众进步了,他们也不想看到老生常谈的故事。观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荒淫无道的,或者说仅仅是暴力而贪婪的一个符号化的王的形象了,也没法接受一个简单的红颜祸水就让王干坏事、干蠢事。
我们是按照真爱逻辑去写商王和妲己的。商王一开始就知道妲己是妖,所以在她面前不需要隐瞒,野心也不用藏起来了,最舒服的状态就是做自己,两个人都可以不用隐藏。
冉平:妲己和有权势的人在一起,得到了安全和自由,其他的她作为妖不在乎。用一个词来说就是欲望放大器,两个人都很坦诚,有欲望就实现它。
冉甲男:已经有太多版狐妖了,所以这次想让妲己稍微更妖一点。我们以前的狐妖,一现原型都是很可爱的小狐狸,没有伤害。
我这次狐妖的原身是个老狐狸,没几根毛,看上去就很邪恶,一眼就看穿你的欲望,她更靠近妖这边,是异族。就像大家不会在乎猫有没有道德,重要的是这个猫是你的猫。所以从妲己的角度来说,商王是我的,他要权力就给他,即使他想把全天下都点着了,也无所谓。她不做道德判断。
新声Pro:包括商王和狐妖联手除掉父兄,这也是之前大家没有表达过的。
冉甲男:我们不想变成狐妖过来执行任务,她说啥商王就听啥,像傻子一样。这样的形象放到三部电影里很难撑下来,她一定是一个有自我、有诉求的人才行,我们希望她是有魅力的。
在历史上商王本身是一个很善战的人,现在的观众读的东西也比较多,所以我们不能写个单薄的傻子出来。
新声Pro:创作过程中还找到了哪些比较核心的创新?
冉甲男:商王和殷郊的关系我们也重新推算了,原著里面好多人物其实都是同样的反复,我们就把两个儿子捏成了一个,其实是大量的做减法、做取舍。
还有比干挖心那场戏,小说中大家都认为商王是被蒙蔽的,其实商王什么都知道,吃了以后发现是狐妖,那又怎样?这个我们讨论了挺长时间,这时候就要把商王的另一面亮出来,让姬发没有任何借口再相信他。
观众都熟知的ip中的经典段落,一定要保留。要让观众爽,还要有一点变化。
END
>新声Pro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要记得点赞、收藏、转发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