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琼封后,是「A24」系统性的胜利


就像我们想起CC标准收藏,想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A24成功将自己打造为影迷心中的一块文化精神厂牌,达到了「A24出品,必属精品」的心智效果,同时代表着风格化的叙事、高质量的制作、脱俗的反IP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艺术领域里最宝贵的独立精神。


作者|关有灵


前日奥斯卡之夜,《瞬息全宇宙》狂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奖项,《鲸》则拿下最佳男演员奖。它们同出自一家电影公司手笔——A24。


早在2016年,A24初涉影片制作,推出一鸣惊人的《月光男孩》,并最终获得奥斯卡8项提名,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改编剧本奖。


《瞬息全宇宙》《月光男孩》的成功,并非A24孤例。自2012年成立以来,A24发行与制作的影片早就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常客。《女巫》取得了购买成本40倍的票房。《圣鹿之死》《好时光》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佛罗里达乐园》进入导演双周等。旗下奥斯卡提名、获奖更是接近半百。



从营销发行独立爆款,到进入生产制作,这几年又与苹果等巨头陆续开展流媒体合作,A24不断攻克解决版权、创作、放映端的问题,积累着产业与大众粉丝群,形成并强化着独特的文化品牌,完成了从「好莱坞的搅局者」到「新巨头」的身份转变。



A24如何拍电影


2017年,A24在美国电影市场份额中排第12位。五年后,在2022年美国各大电影公司累计总票房排名中,A24已超越创始人之一丹尼尔·卡茨的老东家狮门影业,仅次于索尼、华纳兄弟、派拉蒙、迪士尼、环球和米高梅几大巨头。


在影迷心中,A24是小众、风格化、高品位、高完成度影片的最新代言(如同世纪之交的米拉麦克斯)。而在产业端,A24早已渗透其心智,通过与创意、数据、营销、发行等平台的深度合作,接连推出一个又一个电影或电视爆款。


在制作层面,A24将力所能及发挥到极致——跟传统好莱坞相反,成本控制是其因,而非果。


《月光男孩》的成本只有150万美元。摄影师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使用一台摄影机,跟随主角的运动、观察他的反应,同时采用统一的变形镜头,帮助在宽银幕格式中放大角色的情绪状态。片中对自然光与环境光的运用,既是出于成本考虑,更达成了影片美学所追求的梦幻般的真实感。


同样在严控成本的框架下,A24却绝不会在削弱品质的地方省钱。《月光男孩》如果改在亚特兰大拍摄,可以享受地方优惠补贴,但A24支持导演在迈阿密取景,以便更精准地反映城市色调与文化。而《呼朋引伴》仅纽约一幕的街景拍摄,就招募了300名临时演员。



A24严控成本的另一面,是像互联网公司那样简约组织、快速反应、挑战规则、拥抱新技术,更高效的取得成果。《瞬息全宇宙》是一部科幻制作,其背后视觉效果团队却仅有5人,他们完成了片中500多个特效镜头。


片中某些场景的实现,借助了人工智能视频编辑软件提供商Runway公司的技术(为图像去除背景的绿幕工具等);同时,从A24公司创始人到合作的主创电影人,都不吝亲自上阵,进行沟通、选角、拍摄、剪辑等一线工作。


《瞬息全宇宙》中杨紫琼在多个宇宙里急速穿梭的片段,就是利用导演用手持摄影机亲自拍摄的纽约空镜素材,在此基础上组织特效而成。这些素材经剪辑后,用于导演给杨紫琼的环境亲身示范。她需要用慢动作表演出多重宇宙中的飞行穿梭姿态,为后期特效剪辑留出便利。


导演关家永分享说,跟《星球大战》巨大的LED屏相比,《瞬息全宇宙》拍摄时用的电子屏幕由好几块拼接而成,画质模糊、颗粒粗,简直就是「两元店版本」。办公室里的实景拍摄则更为经济,摄影师将快门开到最大,杨紫琼被手推车推着、吹风机在背后吹着,表演出慢动作版的魂飞魄散——这便完成了A24风格的科幻片,小成本的宇宙跳跃。


这种经济的思路和办法,同样贯彻于服装设计甚至选角上。导演之一丹尼尔·舒奈特在YouTube上发掘了一对自学成才的香港武侠电影迷 Andy 和 Brian Le 兄弟,并通过Facebook Messenger直接与他们取得联系。


在营销层面,A24将95%的预算用于线上,将影片相关信息自然地植入各类社交网络中(区别于印刷媒体、线下点位的硬投放),形成自发的迷影口碑,进而引发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根据早期报道,A24与低调的初创数据公司Operam合作(其客户名单中也包括福克斯探照灯),开发用于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的算法,以便锁定潜在的购票者。公司内部数据部门对平台投放广告的点击率和预算分配、影片上线和公映时间的分析,甚至每周排片调整的分析等,都有给到决策数据化的支持。


此外,A24与Watson/DG公司联合开展网络营销,为影片制造话题。比如针对《鬼魅浮生》打造的沉浸式快闪鬼屋,为目标消费者提供了挖出两个黑眼洞的长床单,使其得以在镜面重重的房间里体验影片中极简鬼魂的生活。《机械姬》上映时A24利用约会软件Tinder搞营销更是业内外广为人知的案例。


当下,短视频盛行、图文信息碎片化,而A24拥抱时代精神的这些制作与营销手法,恰恰十分对年轻人的胃口。同时,它对年轻人的深刻理解,对精品内容的制作把控能力,加上与各位导演不同的化学反应、适配各平台内容需求的多元风格等,使得A24既能尝试《瑞士军刀男》这类小众精品,也能驾驭《亢奋》这样的全民爆款。


A24还善于通过社交媒体进行重磅营销,四两拨千斤地用趣味化、轻盈化、病毒化的方式制造话题点,并逐步带出其背后的情感厚度与价值光谱,辅以上述大数据的实时监测、市场动作的快速反应,从而精准锁定影片的目标人群,收获可观票房。


创立翌年的A24便与DirecTV达成共同收购影片的协议,通过后者的视频点播服务先于院线播映。院线后则与亚马逊展开分销合作,上线Amazon Prime流媒体平台。2018年底,苹果也加入进来,与A24合作制作原创影片。


坊间流传A24曾拒绝苹果的收购,它也的确拒绝过NBCUniversal的投资。如今,A24同时为多家流媒体服务和电视网络开发节目,包括HBO、Netflix以及Apple TV+。这些合作将帮助A24积累更大的品牌势能。



A24如何做文化


2022年3月,A24估值25亿美元,并获得2.25亿美元的投资,开始试水剧集和美国之外的地区制作,提升生产能力。


在一众合作导演们看来,A24与典型好莱坞片厂将成本前置创作后置的精打细算完全不同。就像《旅行终点》导演詹姆斯·庞索特所说,「这个公司背后的人有审美和政治价值观。这非常鼓舞人心。」


如果说A24的经营秘诀在于降本增效,它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核心就非常一目了然了——那就是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上游为电影人提供全方位的创意中台与全套运营服务,尊重主创的趣味与选择,这自然导向了电影作为产品的特性与品质;下游则以观众为中心,重视小众影片对人的不同个性影响,坚持用风格化、多元叙事的思路去讲故事、耕耘价值观。


目前A24每年仅发行20余部电影,通过独立电影节等各种途径发掘有潜力的故事和风格,一旦认定便不遗余力。A24出品为资深影迷、年轻观众们提供了与渐趋IP化的好莱坞叙事完全不同的选择,更常常挑战罗伯特·麦基《故事》类的经典教材框架。


像《伯德小姐》《八年级》《晒后假日》《亲密》等瞄准青少年生活、心理与情感状态的影片,几乎关注着目标群体的方方面面,无论代际关系、成长焦虑、小众性向等,都在A24的保驾护航下得以从容输出,取得极高评价,成为A24恐怖惊悚类型片之外的另一块文化招牌。


有评论者称A24仿佛美国电影圈的黄埔军校。自然,A24发掘并鼓励了相当一部分新人导演,以创意和运营中台的方式给到新人作品充分的支持,帮助一起拿到最好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一些功成名就、广为人知的大牌导演或演员,也常常选择A24,作为个人化产出、风格化转型突破的中坚伙伴。这使得每一部A24作品的诞生,都凝结着创作者积酝已久的情绪与心血。


因此,当一部电影完成后,A24便会跟导演等一起,编辑一本主题杂志,或是坐下来录一期播客,聊聊他们的成长史、艺术倾向、电影幕后经历等。它刊登过《20世纪女人》的剧本,为电影人瓦尔·基尔默出过诗集,《亢奋》丛书出了八册……去年大热的韩裔故事《米纳里》,A24邀请其导演郑李烨和演员史蒂文·连担纲客座编辑,分享了11个关于希望、心痛、遗憾及幸运的故事。



由演员转战导演角色的乔纳·希尔推出《90年代中期》之际,A24则同步为其发行了「内心里的孩子」主题特刊。其中乔纳·希尔访问了12个他所尊敬、仰望的人,探讨青少年如何应对负面攻击与歧视,又如何从消沉和跌倒中成长的心路。这恰与影片主题呼应,并将其所关注的青少年心理与文化现象拓展到社会视野的更大范围。


过往被反复验证有效的营销手段,总是在A24的创意发挥下,吐故纳新进化成一种更有力的发行策略。比如A24曾决定在每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举办令观众身临其境的系列露天放映。《伯德小姐》的女主人公成长于萨克拉门托,影片便去到了萨克拉门托;《月光男孩》选择了迈阿密一条叫moonlight way的小巷;反乌托邦寓言《龙虾》组织了森林放映;涉及越狱与认知障碍情节的《好时光》则在纽约的一座大桥下进行了放映。


有网友甚至戏称,要呼吁A24开办主题乐园,「在新英格兰种土豆,在佛罗里达乐园卖门票,和马赫沙拉阿里一起在月光下游泳」。


正是这种不断把常规变成话题、在约束中激发创意的社群和品牌构建能力,吸引了《别告诉她》的导演王子逸。据说相较于其他发行商,A24的出资并非最高,但它就像是一条在汪洋大海中也能搏出生路的小鱼,清晰地知道如何保存创作者的个性基因,尊重电影本身的叙事活力与艺术特质。这样的心智认知如同信仰,帮助着更多独立导演们坚守方向,避免在巨头裹挟和流媒体的冲击之下迷失。就连索菲亚·科波拉这样的好莱坞嫡系,也认为A24「不会在混乱中迷失方向」,曾选择它来出品自己的《珠光宝气》。



当巨头电影公司等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品牌记忆点时,A24仍然保持着顽皮的姿态,找来纽约的创意设计公司Grand Army打造logo,针对不同电影风格特别订制、不断产生新变体。


A24就像鱼融于水一样,将自己的品牌文化基因融入各个合作导演的作品中。当我们提到A24,就像提到CC标准收藏,提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A24已成功将自己打造为影迷心中的一块文化精神厂牌,达到了「A24出品,必属精品」的心智效果,同时代表着风格化的叙事、高质量的制作、脱俗的反IP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艺术领域里最宝贵的独立精神。



 END 


>新声Pro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要记得点赞、收藏、转发三连哦~~